“形婚”两个字像一枚钉子,把陈逸钉在会议室的白板上。他是“同志”,却要在半年内完成家里催婚的KPI;对面坐着拉拉晓棠,她要应付母亲以“节约”为由不断安排的相亲。两人目光一对,便决定做彼此的“例子”——一场只有合同的“盛会”。
他们凭身份证去民政局,十分钟领回红本。回程地铁上,晓棠刷到一篇推文:某对形婚夫妻三年后分手,男方父母震动的哭声冲出屏幕。她侧头看陈逸,他正用耳机隔绝世界,嘴角却挂着苦笑。晓棠想,也许**早已在地铁晃动的灯影里被碾碎。
房子成了新难题。为省下房租,他们把各自的一居室退掉,搬进五环外一套老房。陈逸负责“修建”未来的假象——网购情侣马克杯、并排牙刷、双人被;晓棠则把内衣藏进抽屉最里层,像把真正的自己塞进暗格。客厅墙上,挂着他们仅有的一张合照:两人僵硬地举着结婚证,背后是影楼租来的巴黎铁塔布景。
婚筵那天,陈逸父亲把杆子一样的手臂搭在他肩上,说:“早点给我生个孙子。”晓棠母亲则把一只金镯子套进她手腕,镯子太松,几乎滑到无名指的根部。喜宴结束,宾客像退潮一样散去,留下一地瓜子皮与“早生贵子”的碎声。晓棠在洗手间把镯子摘下,放进红包,塞进垃圾桶,热水冲过指缝,烫得她发颤。
形婚的第二年,他们像两条单向行驶的地铁,只在早晚高峰短暂交汇:七点二十,陈逸在厨房煎蛋;七点二十五,晓棠冲好两杯速溶咖啡;七点三十,他们一起出门,分别走向相反方向。周末,他们轮流“接送”对方父母,演技愈发纯熟。陈逸学会把晓棠的内衣折成方块塞进礼盒,假装是她买给婆婆的礼物;晓棠则把陈逸的剃须刀摆到显眼处,让母亲相信女婿每天都用。
第三年,晓棠的公司要做一个关于LGBTQ的纪录片,她负责产出文案。深夜,她敲开陈逸的门,把电脑递过去:“我们需要一个真实的例子,你愿意出镜吗?”屏幕里,那些年轻的同志与拉拉在镜头前流泪、拥抱,像一场迟到的日出。陈逸的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半分钟,最终敲下:“我愿意。”
拍摄那天,他们把客厅布置成访谈现场。灯光一亮,晓棠第一次看见陈逸眼里的裂纹——他说起十六岁向同桌告白,换来一记耳光;说起母亲偷偷烧掉他写给男生的情书;说起那场形婚,像给自己修建了一座透明监狱。晓棠也说起自己,如何在大学图书馆里第一次牵女孩的手,又如何被辅导员叫去谈话。说到最后,两人沉默,只有热水壶在厨房咕噜,像遥远的潮汐。
纪录片上线那天,微博热搜爆了。有人骂他们“骗婚”,也有人说“至少他们诚实”。陈逸父亲打来电话,声音沙哑:“你什么时候回家吃饭?”晓棠母亲则发来一条语音:“闺女,妈想你了。”他们关掉手机,去楼下便利店买了两罐啤酒,坐在小区长椅上。夜风穿过银杏,沙沙作响,像无数细小的掌声。
第四年春天,合同到期。他们在民政局门口分手,像完成一场仪式。晓棠把钥匙递给陈逸:“这房子留给你,我搬去和朋友合租。”陈逸点头,把一只U盘放进她掌心:“纪录片原始素材,你留着。”红灯变绿,两人背对背走向相反方向,影子被路灯拉长,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后来,晓棠在地铁广告里看到那条纪录片的海报:两个剪影并肩而坐,下面一行小字——“我们无名,但我们存在。”她忽然想起领证那天,陈逸在电梯里轻声说:“如果世界再大点就好了。”那时她没回答,此刻她对着海报,无声地应了一句:“已经大了。”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21791.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0883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