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北方平原上,麦浪翻滚如金色海洋。二十岁的林远站在田埂边,望着远处排灌站斑驳的砖墙,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兜里那张泛黄的"知识青年返城申请表"。身后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穿工装裤的周敏单脚支地,车筐里放着两本《水利工程施工标准》。
"排长又在背供水参数?"周敏是水利排的女技术员,也是林远在形婚协议里的"新娘"。三年前知青点那场荒唐的约定,让两个同志成了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此刻她晃了晃手里的文件袋:"河段清淤的排名出来了,你们排又是第三。"
林远转身时,夕阳给两人镀上毛茸茸的金边。他看见周敏鬓角沾着草屑,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她的场景——1975年那个暴雨夜,知青点的土坯房漏得像筛子,这个自称拉拉的姑娘蹚着齐腰深的水,把昏迷的孤寡老人背到排灌站。
"今晚去我家吃面?"周敏的邀请打断了回忆。他们每周三的"家庭聚餐"雷打不动,桌上永远摆着两副碗筷。推开门时,八仙桌上赫然摊着本《同婚法草案》,林远心头一跳,转脸却见周敏正踮脚够橱柜里的青花碗。
"我妈又寄来腊肠。"她背对着人嘟囔,马尾辫随着动作摇晃,"说再不抱孙子就亲自来平原。"林远盯着她后颈细小的绒毛,突然想起上周在县城书店,看见她对着《婚姻家庭心理学》出神的样子。
夜风掀起窗帘,露出排灌站闪烁的灯光。周敏煮面的手法利落,铁锅在灶上翻飞如蝶。"其实这样也挺好。"她突然开口,水汽模糊了镜片,"比真结婚的那些人强多了。"林远望着她把荷包蛋分成两半,忽然想起形婚协议里那条"贴心照顾彼此生活"的条款。
三年前知青点停电的夜晚,五个青年围坐在煤油灯前。当周敏提出形婚建议时,蜡烛将她的剪影投在土墙上,像株倔强的白杨。"标准很简单,"她声音清亮,"对外是恩爱夫妻,对内是革命战友。"那时他们谁也没想到,这个权宜之计会磨练出比真夫妻更默契的相处模式。
"排灌站要改造成水利博物馆了。"周敏舀了勺面汤,"我申请当讲解员。"林远筷子上的面条啪嗒掉回碗里。他想起上周在档案室看到的旧照片——1968年知识青年在河段决口处手挽手筑人墙,其中就有十八岁的周敏,湿透的布拉吉紧贴着少女单薄的身躯。
窗外传来布谷鸟的啼鸣,周敏突然起身拉开五斗柜。红漆木盒里躺着两枚水利标兵奖章,底下压着泛黄的结婚证。"明天去县城?"她耳尖泛红,"不是说要拍张像样的结婚照?"林远这才想起,他们的洞房之夜是在排灌站值班室度过的,两个年轻人裹着军大衣,听了一夜黄河的涛声。
月光漫过平原时,周敏在日记本上写下:"今日供水流量达标,形婚满意度100%。"而林远在返城申请表的背面,画了幅排灌站的速写——穿工装裤的姑娘站在闸门前,身后是1978年最后的晚霞。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21767.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0754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