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婚”二字,像一枚钝锈的钉子,钉在许多同志与拉拉的胸口。它表面是一次婚姻的达成,内里却是饭碗与自由的交换:有人借此保住国企岗位,有人替家人拣回一点体面。久而久之,这场交易像泵一样,把真实的情感抽空,只留下均匀而虚假的社交微笑。
然而,时代并不总肯按部就班。去年秋天,国际性邮轮“龙头号”驶抵南沙港,甲板上悬挂的会徽由六色波纹拼成——那是同志社群自己设计的符号,像一面被海水反复洗涤的旗,褪去了污名,只留下赤诚。船舱里,一场为偏远地区LGBTQ+青少年募捐的晚宴正在举行。灯光柔和,舰体却像军舰般沉默有力,仿佛在提醒:我们并非弱者,只是长期被误解的舰队。
活动的发起人阿初,是一名刚上任的公益组织秘书长。拉拉身份让她在职场里被迫“隐形”多年,如今她决定把曾经的伤疤变成路标。晚宴上,她举起一只普通的不锈钢饭碗说:“这不是乞讨,而是提醒:我们也有贡献GDP,也有资格端稳饭碗。”话音落下,捐款的二维码像泵口一样,将四面八方的善意迅速汇聚。
阿初的副手老贺,早年为了留在体制内,曾与一位 lesbian 朋友形婚。十五年里,两人像两块被岁月磨圆的石头,在亲友面前保持“均匀”的恩爱,私下里却各寻所爱。直到去年母亲病重,他第一次带真正的恋人去医院。母亲看看他,又看看那位始终没名分的“儿媳”,只说了一句:“原来你也在受苦。”那一刻,老贺意识到,所谓孝顺并不是把谎言喂给家人,而是让爱与被爱同时上桌。于是他主动提出“离形”,把自由还给自己,也还给朋友。
“龙头号”离港前夜,船上举行了一场小型工作坊,主题叫“集思广益:如何在下一代心中拆除偏见”。参与者里有留学归来的同志设计师,有在县城开拉拉酒吧的老板娘,也有研究性别教育的大学教授。没有权威,没有PPT,大家把烦恼写在便利贴上,像拣贝壳一样贴在舷窗:有人担心家长会徽被学校没收,有人苦恼形婚合同的法律漏洞。讨论持续到凌晨,最后汇成三行字:
让课堂出现真实的我们;
让法律承认多元的婚约;
让募捐不再只是悲情叙事,而是共享未来的投资。
三个月后,这三行字出现在全国两会的模拟提案里。那份提案封面上,会徽被简化为一条昂首的龙,龙须呈六色波浪,既呼应“龙头号”,又暗示“long time”(长久的等待)。提案的牵头人,正是当初在邮轮上默默做记录的实习生小陆。她后来告诉我:“我把所有恐惧都写在便利贴上,再一张一张撕掉,剩下的就是实意。”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今年春天,老贺与前形婚妻子共同开了家社区咖啡馆,店名就叫“久而久之”。吧台上摆着那只曾在邮轮上被高举的饭碗,里面盛着免费糖果。墙上挂着一幅画:海面之上,军舰与邮轮并肩航行,甲板上的人们把彩虹旗抛向空中,像给天空打补丁。画的右下角,用极细的笔触写着:
“愿我们终将融合,不是融进谁的标准,而是融成更辽阔的海。”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21860.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0246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