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形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形婚故事 > 正文

**对儿童的性骚扰

作者:一路同形更新日期:2014年2月09日
**对儿童的性骚扰

在历史上人数占少数的群体经常被指控侵害社会中最脆弱的个体,这一群体往往这样被妖魔化。过去,美国黑人男性常被指控**白人女子,受指控的黑人常常被私刑处死。中世纪犹太人则被指控在祭祀活动中杀害基督徒的婴儿。

  异曲同工,现代社会常常把同志者描画成骚扰未成年人的恋童癖。1977年在美国佛州戴德县,反同志激进分子安妮塔.布莱特组织了一场推翻该县反歧视同志法规的运动,她的组织名称就叫做“救救孩子”。她声称“变态的同志教师会对儿童进行性骚扰”[1]。而到当今,反同志的激进分子常常声称同志就是恋童癖。然而,相信这样指控的美国人的人数在逐渐下降,比如民意测验显示,1977年只有27%的人认为同志者可以担任小学教师,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4%。

  当我们研究同志和恋童癖之间的关联时,有很多问题使这一研究复杂化。第一个问题就是取样的问题,现在的研究样本只是法庭判决的儿童性骚扰案例,那些未被起诉或未被判罪的案例被排斥在研究样本之外。这样,对恋童癖的行为研究无法准确代表那些没有被抓到的恋童癖者的行为规律。

  令外一个问题是研究中所采用的措辞。男孩被成年男子性骚扰,常常被称为“同志骚扰”,这样的称呼意味着成年男子是同志者。这种含义是很不准确的,“同志”和“异性恋”指骚扰者的性倾向,它是由骚扰者的本性决定,而不应该由被骚扰者的性别决定。骚扰者的性倾向与被骚扰者的性别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很多恋童癖的人根本就不具备与任何其它成年人建立性关系的能力,他们既不是“同志”也不是“异性恋”。1986年,芬科赫和爱里吉建议在定义人的**好时,应该考虑被恋对象的年龄,最极端的是“只对儿童感兴趣”和“只对**感兴趣”,其它情况则是两者之间[2]。

  研究人员将一部分恋童癖者称为“滞固型”。滞固性指“心理成长发育过程由于形成故障而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不成熟滞留”[3]。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滞固型恋童者的心理发育停留在了发育早期,他们只对儿童感兴趣,而对成年的男性和女性都没有欲望。

  另外的恋童癖者被称为“倒退型”。倒退性指“心理发育成熟后,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心理行为倒退,这种倒退到的不成熟阶段在过去的个体成长过程中可以明显存在,也可能过去这一阶段并不明显”[3]。倒退型的恋童者已经形成了**的性趋向,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严重的压力),他们的心理退回到了不成熟的状态,开始将性需求转向了未成年人对象。

  滞固型恋童者没有成年性倾向,而倒退型恋童者可以是成年同志、异性恋或双性恋。这些名词对滞固型恋童者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的爱恋对象是孩童,即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

  1978年格拉斯和本邦对美国麻省175个被法庭判决对儿童性骚扰的男子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没有一个在**性关系中是绝对的同志。83个受查者(47%)是滞固型恋童癖,70个受查者是“倒退型”异性恋者,剩下的22个是“倒退型”双性恋(13%)。在这个“倒退型”双性恋的一组中,格拉斯和本邦发现他们“与男人和女人都有过性关系......然而,其中没有一个人爱男人胜过爱女人......没有一个人主要被男人吸引”[3]。

  另外一位研究者卡罗·詹尼博士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这一问题。从1991年7月1日到1992年6月30日,詹尼博士调查了一年间在因性骚扰而被送进丹佛市儿童医院急诊室的352件病例。其中269个案例中的成年骚扰者被抓获,在这269例中只有2起肇事者是成年同志者(少于1%)[4]。

  加拿大研究人员采用了另外的一种方法研究**对儿童的性骚扰,他们研究了同志和异性恋成年男子对不同年龄的男性和女性(从童年,少年到成年)的幻灯片的反应。研究人员对被研究的对象进行了初选,他们都对成熟的男性或女性的照片有反应。给受查人看的照片有着装照,也有**。在给他们看**照片的同时,给他们听描述假想的受查人与照片中的模特性接触的录音;而给他们看着装照片的同时,录音中描述的是非性活动(比如一起游泳)。在看照片听录音

的同时,受研究的男性的**大小被同步检测,以测量他们的性兴奋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同志男子对男童的反应并不比异性恋男子对女童的反应强烈(福朗德,1989)[5]。

  负结果很难得到科学验证,以上的研究不能说明同志或双性恋男子比异性恋男子恋童倾向小,也不能说明同志或双性恋男子比异性恋男子恋童倾向大。因为这一系列的研究,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同志和双性恋男子并没有对儿童够成特殊的威胁。例如,权威的尼古拉·格拉斯博士于1982年在一篇综述中写到:“是不是同志**普遍恋童?未成年儿童来自同志者的性骚扰的危险性比来自异性恋者更大?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说法。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同志的生活方式和儿童性骚扰没有重要联系。现在还没有女孩被女同志者骚扰的案例,对男孩进行性骚扰的男子也并不就是同志者。”[6]

  在更近期的一篇综述中,内森.麦肯那菲博士在1998年同样提到了将同志和恋童混为一谈的荒谬,他写到:“典型的对童年和少年男孩性骚扰的成年男子,基本上即不对成年男性也不对成年女**兴趣。”[7]

  那么存不存在研究证明同志者更倾向于骚扰儿童呢?有一个人声称他有实验证据证明同志比异性恋更容易恋童,他就是保罗·卡迈隆。他的调查经常被反同志组织引用以证明同志对儿童的威胁。然而他的数据在研究方法上漏洞百出,基本上毫无价值。

  1985年,保罗·卡迈隆在《心理学报告》杂志发表文章在试图以文献总结的方法回答“是不是有同志行为的人更倾向于将儿童纳入他们的性行为?”这一问题时宣称:“至少1/3的对儿童的性骚扰都是同志。同志者和双性恋者比异性恋更倾向于骚扰儿童”。[8]

  卡迈隆的论断的基础是对男童骚扰的成年男子都是同志。除了这一问题之外,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他捏造了引用的文献中并不存在的数据和论断。比如前文里提到的格拉斯和本邦1978年的文章也是卡迈隆的引文之一。卡迈隆引文时宣称:“儿童性骚扰的案例中‘异性恋’(男子对女童)对‘同志’(男子对男童)比例是3:2......54%的案例中肇事者是同志和双性恋”。而在格拉

斯和本邦的原文明明表示案例中没有一例肇事者是成年同志者,22例双性恋肇事者中没有一例对成年同性比对成年异性更感兴趣。而“54%”这一百分比在原文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卡迈隆也未解释这一数字是怎么得来的。[3][8]

  值得提的另一点是卡迈隆咬定对男孩骚扰的男子都是“同志”,而对女孩骚扰的却不都是“异性恋”,他还引进一个“双性恋矫正系数”让对女孩骚扰的男子变成“双性恋”,使同志和双性恋者在他的分析中比例增高而增加其“危险性”。

  在卡文的后半部份,基于1920年到1982年间的30件教师对小学生的骚扰案例,他总结出“小学生被同志教师骚扰的危险性比被异性恋教师要高90倍”。要是加上他的“双性恋矫正系数”,这一数字上升到100倍。[8]

  这一比例实际上毫无意义。首先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作为**的性趋向没有任何记载,卡文将对男童的骚扰一并算到同志者头上。他在文献的选择上也没有系统性,他不但没有描述他在文献选择中采用的系统方法,而且案例的选择看起来是人为的。随心所欲的案例选择最终邦卡迈隆得出了以下结论“科学文献中几乎没有异性恋教师对学生的骚扰,而同志者骚扰学生却时有发生。”[8]

  在这篇文章之后,1986年卡迈隆又基于挨家挨户的调查发表文章重复了他的观点。他的调查同样漏洞百出,首先他对骚扰者的**性倾向未作验证,而将男人对男孩的骚扰统称为“同志骚扰”;第二,调查的地点的选择只是出于研究者的方便,而使其代表性大打折扣;第三,受查者对调查人的回复率太低,所得的结论不能代表更大的群体[9]。

  卡迈隆的研究因为方法上漏洞太多,而变得没有价值。绝大多数研究都表明,确实有同志和双性恋者对未成年人性骚扰,但同志和双性恋者并不比异性恋者更容易骚扰儿童。许多恋童癖者的**望在童年时就停止了发育和成长,他们根本就没有形成成熟的性倾向。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10582.html

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163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