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婚”一词在中文语境里自带灰色滤镜,它像一枚被磨掉光泽的耳环,挂在都市霓虹背面,无人确认它的纯度。对于许多“同志”与“拉拉”而言,形婚并非爱情的替代品,而是一次向家庭、向单位、向整个劳动力市场发起的微型“北伐”——他们力图用一纸婚书,换来一张不再被眼巴巴追问的“正常人”通行证。
阿阮与阿黎便是这样一对“战略同盟”。阿阮是广州某外贸公司的纺织品跟单员,日常与外币、译文、信用证打交道;阿黎则在深圳一家投行做井下式的数据分析,每天把眼睛埋进Excel的深井,连耳环都不敢戴,怕“不稳重”的标签影响晋升。两人相识于一场例行“同志”公益心理沙龙,却一拍即合:既然父母只想看到红本,那就照着他们的剧本演一出戏,索取片刻安宁。
二、忧愁的纺织品与淘气的外币
婚礼那天,阿阮穿了一身秀禾服,袖口缝着母亲当年做知青时攒下的纺织品边角料。那抹红像被稀释的北伐军旗,在酒楼LED灯下显得廉价而倔强。阿黎则把平时淘气的耳钉摘下,换成毫无性别特征的素圈,仿佛在向所有宾客确认:我只是劳动力,不是“拉拉”。
敬酒环节,长辈们眼巴巴地追问:“什么时候生娃?”阿阮笑着把话题拐到出口退税、外币汇率,像递上一份译文草稿,只求他们别再深挖。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成了待价而沽的纺织品,被一双双无形的手摸来摸去,检验克重、色牢度、甲醛含量,却无人问:这匹布是否愿意被裁剪成他人想要的模样。
三、照着“例行”生活,却力图保留私下坐标
婚后,他们住在同一屋檐,却分房而睡。早晨的例行流程像精准的外币交易系统:谁先刷牙、谁煮咖啡、谁把垃圾分类,都写在冰箱贴的备注里,以免“淘气”地越界。节假日,阿阮的父母会来“视察”,两人便提前把书柜里所有“同志”理论书籍换成《北伐战争史》《井下采油工艺》,连Kindle封面都换成“纺织品出口实务”的译文合集。
然而,劳动力市场并不因他们的谨慎而仁慈。阿黎的公司在年会上宣布“外派非洲三年,补贴高、晋升快”,但条件之一是“家庭稳定”。她望着邮件,眼巴巴地想起母亲那句“女人再强也要有个家”。那一刻,她意识到:形婚这张保单,随时可能被更大的风险击穿。
四、索取与确认:当耳环重新戴上
真正让同盟出现裂缝的,是一枚耳环。
阿阮在广交会接待荷兰客户,对方送了她一对郁金香造型的银耳环,附带一张英文小卡:Be true to your own curve. 夜里,她躲在洗手间,把耳环戴上,又摘下,再戴上。镜中人像被撕成两半:一半是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已婚妇女”,一半是偷偷读《断背山》译文的“同志”。
阿黎出差回来,看见那枚耳环躺在茶几上,忽然红了眼:“我们这么努力,到底在确认什么?”那一晚,她们第一次把“离婚”两个字说出口,却像卸下井下三百米的黑暗,呼吸反而顺畅。
五、尾声:眼巴巴的另一种结局
故事并没有戏剧性的反转。她们仍各自在劳动力的轨道上奔跑,只是不再例行扮演“模范夫妻”。阿阮把耳环拍照发到只有五人可见的朋友圈,配文:“今天开始,我为自己戴。”阿黎在下面点了一个赞,外加一张外币转账截图——她申请调回后台岗位,薪资降了,却换来每天可回家的自由。
父母依旧忧愁,世界依旧淘气,但她们终于学会在形婚的废墟上,种下一颗不再眼巴巴等待确认的种子。也许它会长成一株畸形的植物,却自带北伐式的倔强:哪怕井下无光,也要把枝叶伸向有风的裂缝。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21968.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0233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