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性仅仅是好奇吗

文章分类:情感故事  发布时间:2014-04-01  阅读: 85
对同性仅仅是好奇吗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的《同志研究》公选课自今年9月8日开课以来,每节课都爆满。9月22日晚,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燕宁开设的《同志健康社会科学》的第一堂课,同样座无虚席。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同志这一领域时,眼神中所蕴涵的意味是否一样?同志课程的火爆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

  学生听课仅仅是因为好奇吗?

“如果仅仅是因为好奇,学生来过几次后就会不来了。”高燕宁教授笑道,“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更多的是觉得这门课有价值”?

据了解,在2005年的《同志健康社会科学》的第一堂课上,至少有2/3的学生以前就来听过课。

传统教育中,“性社会学”、“社会性别”、“性健康”、“女权主义”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同志的内容,单开同志课程复旦尚属首例。但弥补知识面的不足并不是学生来听课的唯一因素。

高燕宁教授表示,“中国的传统教育缺少灵魂”,尤其是在经济建设时期注重的是技术,丢掉了很多人文的东西。社会很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情。

媒体曾经报道过,一家医院的医生得知患者是艾滋病人后,竟让把病人留在手术台上,全跑了;由于害怕其他病人知道医院接收了艾滋病患者而不来看病,一些医生将艾滋病患者拒之门外……

高燕宁教授说:“学医的人都应该学过医学伦理学,但依然会发生这样的事,这就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试图将一种人文精神通过这门课,传递给学生,挑战他们固有的思维,教会他们用更多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用更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世界。”

至今,让高燕宁教授记忆犹新的是一封本科生的来信,信中说,他在课堂上学到最多的是宽容、谅解与正视生活。

异性恋会被诱导成同志吗?

当同志相关课程的开设引起社会轰动后,一部分家长公开表示反对,原因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些知识后会改变性取向,成为同志者。

公开了同志身份的周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说,过去绝对强势的异性恋没有使少数同志的性取向发生变化,反过来又怎么可能呢?

对于同志形成的理论,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本质论,认为同志的形成是先天的;另一种是建构论,认为同志的形成是后天的--就像把一个女生从小当男孩子养,就容易使这个女生偏向男性化,从而喜欢女性。

高燕宁教授表示,如果建构论成立的话,我们只要把女孩子当女孩子养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同志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国际公认的同志人数一直保持在总人口的2%至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同志的稳定性。

也有人将同志与变性人相提并论。高燕宁教授说,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同志者是认同自己的社会性别的,只是在性取向上与平常人不一样。变性人不认同自己的社会性别,不是因为性取向的问题才去变性。

  同志现在可以“出柜”了吗?

我国现有3000万同志者,但敢于真正公开身份的可谓凤毛麟角。

同志者被称为“藏在柜子里的人”,因为他们有双重身份。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是一种身份,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又是另一种身份。通常他们都需要用第二种身份来掩盖自己的第一种身份。

在国内,同志者中有80%至90%正准备或已经与异性结婚。而在西方,这个数字只有10%。老一代的同志者通常会有内疚感,新一代的同志者积极追求自由和幸福,但绝大部分还处于努力阶段。

高燕宁教授说,同志者真正的压力不是来自于社会,反倒是亲情的压力让他们不敢面对。

孙中欣副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数主动公开身份的同志者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公布身份是他们理性衡量的结果。这些公开身份的同志不会因此失去什么,他们的社会阶层较高,环境对他们也相对比较宽容。

高燕宁教授认为,能够承受家庭压力公开身份的,必然是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人。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如果不能接受他们的性取向就意味着失去他们,因此很多家长抱着“与其失去孩子还不如接受他们”的心态来对待。“这是一个进步,说明社会已经开始用一种缓和的方式来处理。但对于大多数同志者来说,我们仍然不主张轻易‘出柜’。”

同志群体需要宽容的社会环境

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正式从医学的角度上对同志撕掉了“病态”的标签。

高燕宁教授感慨道,如果社会能够变得更和谐,人们能够变得更宽容,那么大家都能生活得更好。同志者要自己认识自己,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孙中欣副教授表示,性身份只是很多身份中的一种,同志者只要把其他身份处理好,就可以坦然面对。

复旦已有的“知和社”就是以同志和女权主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社团的主体人群也是同志者。他们的身份和活动都得到了大部分复旦人的肯定。这应该是社会未来的一个趋势。

“我们不指望通过一门课程来改变世界,但至少可以让外界慢慢了解这部分群体。”高燕宁教授说,伦敦、纽约、亚特兰大都在报道中国大陆高校开设了同志课程,美国领事馆也派官员前来询问。“这说明大家都在关注,国内也一样。文化的多元化,会逐渐改变我们的观念。”

关注太少,他们会觉得被冷落、受歧视;关注太多,他们又会觉得烦--这是特定人群的正常敏感心理。在日益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抛弃道德批判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群体,给他们更为宽松的环境。用高燕宁教授的话来说,“这也是少数人的正常生活状态”。

推荐会员

  • 未婚 其他 5000~8000元 联系Ta

    MR.He

    37岁 168cm 中山
  • 未婚 设计师 3000~5000元 联系Ta

    t-2024

    27岁 165cm 烟台龙口市
  • 未婚 出纳财务 2万元以上 联系Ta

    程诚

    39岁 179cm 武汉
  • 未婚 工程师/技术员 8000~12000元 联系Ta

    包子

    33岁 178cm 上海杨浦区
  • 未婚 预算员 3000~5000元 联系Ta

    心想是陈

    32岁 170cm 柳州柳北区
  • 未婚 工程师/技术员 12000~20000元 联系Ta

    35岁 168cm 福州
  • 未婚 企业中层管理 8000~12000元 联系Ta

    程小隆

    37岁 174cm 重庆渝北区
  • 未婚 行政人事 8000~12000元 联系Ta

    blackbird

    27岁 176cm 合肥肥西县
  • 形婚家园网 版权所有©2005 桂ICP备17008383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3号
  • 微信扫码,进入微信版
  • 手机扫码,进入手机版
  •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