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喜欢同性,爱慕同性,渴望和同性在一起生活,性对象为同性,在感情和行为上具备此种倾向的女性即为女性同志,男性即为男性同志。中国女性同志现象和男性同志现象一样古而有之。关于男性,有“余桃”“断袖”之说等,关于女性,也有“对食”“象姑”等称谓。“同志”作为一个群体概念被学术界提出却是晚近的事,“同志”一词也是在1869年才由匈牙利人本克尔特提出,然后随着社会学界对人类个性发展与人类性行为研究的不断外延与开展,“同志”作为一种社会自然现象才逐渐被学术界重视并研究。现有研究表明,同志是一种跨地域、跨时代、跨民族、跨阶级、跨宗教、跨文化的自然存在现象。从黑人白人到黄人棕人;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博士教授到目不识丁者;从繁华都市到乡野僻地;从原始部落到二十一世纪;从奴隶贵族到工人阶级;从少男少女到古稀老人之间;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同性间互相爱恋的现象。因为爱恋对象与异性恋的截然不同,同志成为一个独特存在的群体,拥有了其独有的思想行为模式和交往方式,该群体的这种独特文化存在现象也已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一些社会学家和性学专家的调查和研究,但在国内公共论坛,目前这还是一个比较禁忌的话题,该群体还是一个未被大部分人了解的群体,对于女性同志的研究相对更少。而男性同志因为与艾滋病的牵连,已有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着男性同志展开,而女性同志与社会的互动性就很少被提起。依照金西等前人的调查研究,同志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数基本认同在3—4%,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女性同志者就约占了18000万,这是一个庞大人群,却隐蔽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不被他人了解,不被他人关心,她们的生活,她们的感情,和她们的境遇,她们的未来,她们独特的性取向和她们的悲欢喜乐等等,难道人们真的没有兴趣了解吗?这种被误解为“变态”的爱恋是如何变态的?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重新定义同志,不再将同志统划为病态。在此之前,社会中有人说同志是“病态”似乎是有理有据。所以难怪目前大众对同志现象仍普遍持否定态度,认为同志仍是需要被“治疗”和救助的也不足为奇。但这种误解的根源是什么?因为这一群体的感情和性取向和大部分人不一样就要遭到否认?因为同性相爱不能自然生育就是违背天理?因为大部分人无法了解同志者的真实感情就干脆漠然视之?不闻不问?至于那些认为自己不需要了解同志仍便说同志是有病的,其思想主要是受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礼教观念之束缚。但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是一个思想观念力求更新与解放的时代,一些封建教条道德,等级意识,愚忠愚孝等,虽然已不提倡,可仍然弥散着某些腐烂的、让人窒息的气味,仍然顽固地侵占着某些人的头脑。所以有一部分人还以为这世上除了异性恋文化是正统的外其他的爱恋文化都是歪门邪道都要受到压制这不是个体原因,而是历史文化遗留之症结,尽管有失公正,却是社会事实。目前社会上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同性之间不会有爱情,认为同性间的亲密不过是一时玩闹,结果都要走上异性恋的道路。但据已有调查,有80%的世人并不否定,这世上,从古到今都存在一定数量的男性或女性会“受到与自己同性别的人的吸引,这种吸引既有精神上的,也有肉体上的;他们之间会发生恋爱,过性生活。”虽然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也未必是合适的,但既然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就应该真实地了解,此文不仅将阐述中国女性同志的存在现象及其生活方式和她们的矛盾困惑等,也将试着分析世人对其所抱的各种态度之缘由等等。只希望世人对女性同志群体有一些比较客观的了解,这也是本人做此文的真实目的。一女性同志现象普遍存在公元前六世纪,当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一边怀念楚王一边吟诗彷徨的时候,出生于名门贵族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也在小亚细亚海岸的累斯博斯岛上弹着七弦琴,歌唱着自己缠绵的爱情。这位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萨福当时因为诗名出众,身边集聚了一批崇拜者,全都是美丽、可爱、活泼的少女,她与她们一起吟诗、弹琴、唱歌、跳舞,在城郊山水之间纵情漫游,并为她们写下不少诗歌,其中内容既有传授生活教义的,也有叹惜离别的,还有表示亲昵的。据此,后世学者认为萨福是被记载的最早的女性同志者。在近代世界舞台上,这些共拥有一个“女性同志者”身份的杰出女性在各国皆有。克莉斯蒂娜(1626-1689)瑞典女王,爱琳特·巴特勒(1739-1829)法国女学者,维吉尼亚·吴尔芙(1880-1941)英国女作家,玛琳·黛德丽(1901-1992)德国女演员,西蒙·波伏瓦(1908-1986)法国女哲学家,娜拉提洛娃(1956-)美国网球运动员,k·d·兰(1961-)加拿大流行女歌手等等。在中国,汉朝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又无子,让女巫楚服穿男子衣衫,与皇后一起寝居,好像夫妇,后遭到武帝发现,大怒废后,责其为“女而男淫”。荷兰汉学专家高罗佩(1910-1967)穷十数年研究中国古代性学,认为女性同志在中国古代是相当普遍的,只要不发生过头的行为,人们认为女性同志关系是闺阁中必然存在的习俗,甚至当它导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2750.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184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