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的各种误解

文章分类:情感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14  阅读: 247
对于父母的各种误解

这是非常治愈的一个假期。假期之前,积攒了好几个月的压力已经把我压到burnout的临界线上下徘徊。假期之后,压力还在,但整个人的状态稳了起来。至少有一大半的功劳属于Gibson这本书。

我评价self-help这类书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作者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承认现实是复杂的,而理论是有局限的。在我看来,只有承认了这种局限性,才有可能是真诚的。反之有些书就号称包治百病,解决不了一定是你心不诚/做错了/做的不到位。这种书被我在内心归类为机场书店鸡汤成功学,要不然是作者在刻意不真诚,要不然就是作者缺乏基本的反思精神。

而Gibson在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这本书中,面对读者,透出了的更深层次的真诚和善良:如果你在童年时遇到了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对于现下已经成年的你,并没有一种万灵药能够药到病除地消解你的童年创伤,让你和父母的关系突然变得和谐。你既不应该寄希望于能够改变父母,也不该希望自己能够大度地放下过去、原谅一切,你需要做的是理解这样一种关系,消解对自己种种不合理的期待和要求,用一种对你自己身心无害的方式来处理和父母的关系,而你可以期望的是,经过努力,自己最终变成一个不同于你父母的、情感成熟的人。

Gibson在书里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分成四个类型:情绪型、驱动型、消极型和拒绝型。而他们的孩子,为了应对不成熟的父母,会产生出“治愈型幻想”和“角色型自我”两种模式,并在成年之后仍然受到这些模式影响。(这篇书评里面总结得挺好的)

我在我父亲的身上,看到了非常典型的情绪型情感不成熟,他并不是一个性情暴躁或是缺乏理性的人,然而面对家人,他像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在记忆中,他几乎从来没有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任何努力,而是放任着情绪肆意横流,所到之处一片狼籍。正是这种放任的情绪,让在我十几岁时的日子非常艰难。那一段时间,大概是他对自己人生最不满意的时期,而他把这种万事不顺心的不满,转移到了家人身上。他和我母亲的关系紧张,三天两头地争吵,除此之外,他们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在冷战。而当他们不在冷战时,我就成了他情绪的出口,偶尔的肢体暴力加上和持续的精神暴力,让我终日心惊胆战。

我的母亲比我的父亲成熟,然而她也是一个隐藏的驱动型父母,她用各种各样软磨硬泡的方式,把她认为对的事物,把她的处事之道,坚持不懈地灌输给我,而我在漫长的童年中,慢慢的吸收并且内化了这些观点,直到成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这些不属于我本身的观点,给我带来了多少本无必要的压力。另一方面,她也是个消极型的父母,她清楚地知道我在十多岁时,受到来自我父亲那里的冷热暴力,知道我在学校里曾经遇到过的霸凌,也清楚地知道其中的是非曲直,然而,她永远都只会告诉我“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的父母都是聪明努力,而且在道德意义上善良的人。 然而,就像他们那一代的很多人一样,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从来没有教会他们要如何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人。他们小时候是不惹事的乖孩子,后来是好学生,长大了是尽心尽责而工作能力很强的工作者,对家庭对社会都承担着在他们理解中所有应该承担的责任。情感不成熟,隐藏在他们在其他方方面面的优点和能力背后,无论别人还是他们自己都很难注意到。

有点书呆子气的他们,对人的情感和情绪有着很深的误解。在他们的认知里,“高情商”就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性格好”就是开朗活泼,“脾气好”就是不跟人当面发生冲突,“理性”就是用冷暴力取代摔锅砸碗。他们自动把自己划出了“情商高”的人群,却坚信自己是性格正常、脾气不错、非常理性的人。他们从来不知道到情感成熟的概念,也从来没有真正理解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他们不懂得疏导情绪,或是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只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然后在积累了过多情绪之后,被一个很小的事情触动,突然爆发。

他们在我智力教育上,是非常supportive的父母,不仅有精神上的鼓励,也有他们尽其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然而在情感的成长上,他们对我的支持非常非常有限,甚至时常做出错误的示范。

我在十几岁时,就知道我父亲的不成熟,以及对我非常有限的爱,然而却无法避免他的行为带给我的伤害,直到我在高考之后离开家,这种伤害才终于停止。

我在十几岁时,非常依恋我的母亲。直到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她的不成熟,以及她在处理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比起我的父母,我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接触到了更优质的信息,有机会得到心理咨询的帮助,同时也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情绪稳定,而且非常非常supportive的小杨同学。我学会了和我父亲保持心理距离,和母亲保持健康良好有界限感的关系,不再容易被和父母的关系困扰,然而童年时期的经历仍然在影响着我。

我在逐渐长大成人的自己身上看到了我父母的各种印记:情绪过山车在每一天里接连不断地发生;完美主义的倾向侵蚀着我的时间同时造成了持久的焦虑;用情绪暴力的方式强迫自己努力工作;面对人事的纠纷,从来没有一种理直气壮地相信自己是对的的自信;面对冲突的第一反应是逃避,却会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爆发;对死亡的焦虑以及对一事无成的恐惧;从根本上不自信能够获得别人无条件的喜爱、甚至只是善意的对待。

在成为了父母之后,我感觉到了更大的压力。在和孩子的心理关系上,我更像我的父亲而不是母亲,我没有迅速产生出强大的bonding和热烈的爱,不会把孩子放在自己前面。工作和育儿的双重压力会让我失去耐心,会让我沮丧而焦虑,会让我想如果没有孩子,是不是就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我感到了中年人的力不从心——我希望自己能够成长,能够做得更好,有更好的工作状态,也有更充盈的爱,然而我的情感处理能力不足以支撑我做到。我想,在我小时候,我父母大概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无力的状态。

Gibson的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思考自我成长这个人生命题,看到了一些之前忽视的地方:

一方面,我意识到自己追求成长的驱动力,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来源于自己的角色型自我:如果我做得对,就理应能做好一切事情,处理好和所有人的关系。否则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我需要反省自己,改正错误。这种反省,近乎情感虐待,其实与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人背道而驰。这种模式,最初来源于我的父母,但已经被我内化,所以相当于我依然每天在和那个存在于自我之中的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朝夕相处,产生新的伤害。现在的我,开始学会有意识地用更温和而有爱的方式跟自己相处,就像之前看的另一本书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里面说的那样:你希望自己曾经有过怎么样的父母,现在的你自己可以做到——不是对你的孩子,而是对你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

另一方面,情感成熟是我在自我成长中长期忽视的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情绪的理解只在于希望能够控制情绪,最小化情绪对我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过去的我来说,情绪只有“好”“坏”两种——如果今天情绪让我能够好好工作,那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除此之外更细腻的情绪,比如喜悦、自豪、兴奋、焦虑、嫉妒、忧伤、疲惫、不安对我来说只是一些抽象的词,我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感觉不到。

现在的我渐渐注意到理解情绪是处理情绪的第一步,比如说“我现在比较焦虑,有点嫉妒,另外还有点疲劳”,就比单纯说“我现在感觉很不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也有了处理和应对的方法。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更有意识地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到底怎么样,我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往往只要开始这样想一想,就马上能感觉到自己对情绪有了掌控力。

情绪之外,过去的我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也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现在的我越来越感觉到,成熟的一个特征就是理解并且接受事物的复杂性,明白没有一种“道理”能解释清楚一切事情。这也是Gibson这本书的充满的善意的原因,理解事情背后的复杂性,理解每个人的苦衷,深切的同理心和善意才会浮现出来。

推荐会员

  • 未婚 其他 5000~8000元 联系Ta

    贫困户

    30岁 172cm 潮州潮安县
  • 未婚 会计师 12000~20000元 联系Ta

    周周

    40岁 175cm 南昌青山湖区
  • 未婚 科研人员 12000~20000元 联系Ta

    坚持到底

    35岁 176cm 合肥蜀山区
  • 未婚 机关干部 8000~12000元 联系Ta

    阳光的味道

    40岁 176cm 南宁青秀区
  • 未婚 公务员 5000~8000元 联系Ta

    LilyLee

    27岁 168cm 汕尾城区
  • 未婚 设计师 12000~20000元 联系Ta

    斯巴克

    32岁 163cm 东莞东莞市
  • 未婚 机械师 12000~20000元 联系Ta

    江骸

    29岁 168cm 南京江宁区
  • 未婚 联系Ta

    uid:

    37岁 175cm 柳州鱼峰区
  • 形婚家园网 版权所有©2005 桂ICP备17008383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3号
  • 微信扫码,进入微信版
  • 手机扫码,进入手机版
  •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