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形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形婚故事 > 正文

同志的胡同真情

作者:一路同形更新日期:2014年1月14日
同志的胡同真情

据传迪斯科最早是在六十年代从欧洲传入美国,“迪斯科”(Discotheque)就是来自法语,意指那些播放录制好的跳舞音乐的舞厅。但我们现在指的迪斯科音乐起源于六十年代末纽约的一些黑人同志夜总会。为了迎合一些想通宵跳舞的顾客的需要,黑人同志唱片骑师(即播放唱片的人)开始对诸如Temptations和O'Jay等演唱组的唱片进行实验,他们将一首曲子插入另一首曲子,将灵歌与一种叫Philly的风格的曲子混合,其结果就是“迪斯科”,一种新型的、每分钟具有120个鼓点并且循回往复的音乐风格。好的迪斯科音乐是没有停顿的,它不仅让跳舞者跳得浑身大汗,而且能够吸引人把舞厅的地板占得满满的。

  迪斯科的真正流行则是在白人同志者也开始喜欢上它,使舞厅变成了劲舞不断的狂欢场所。七十年代初,当同志解放运动开始时,纽约的“冰宫”、“樱桃道”和“火烧岛”等同志夜总会开始设立唱片骑师台,配合大音响和彩镜球,震耳欲聋的音乐与令人眼花缭乱的灯光成了迪斯科的象征,而迪斯科也成了这类夜总会的代称。在随后的十年内,曼哈顿与洛杉矶等城市也设立了类似的夜总会,一些无人经营的厂房了货仓一夜之间就被改成了让同志者寻欢作乐的场所,其中以纽约的“天堂车库”、“火烈鸟”与“圣人”等最为著名,而在好莱坞则以“一号制作室”最为闻名。

  开放的**意味使迪斯科音乐成为同志性解放的反映,歌词也常常反映出性,并着重于一瞬即逝的浪漫。迪斯科舞的跳跃与强劲使同志者从历来已久的压抑状态下解放出来,表达出对自由**的追求。美国同志杂志《鼓吹者》在1975年的一期中写道:“人们并不在于这个对那个怎么样,只要你不要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也就是说,迪斯科围绕着培育着同志社区的发展。同志历史学家阿兰·贝鲁伯回忆七十年代的迪斯科舞厅时,感慨万分:“那真是一幅令人心醉的景观……这就是我们拥有绝对自由时所能享受到的一切。”

  形同其它流行文化一样,迪斯科也逐渐走出地下,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商品。夜总会变成了昂贵并只允许会员进入的消费场所。唱片制作人发现这种音乐的受欢迎程度后,于是开始把它推销给异性恋者,但一些描写异性恋爱情的歌曲如Gloria Gaynor的《我将活下去》(IWill Survive)和Donna Summer的《喜欢爱你》(Love to Love You)等也在同志舞厅广为传播,因为歌词中的表达也适用于同**情。

  一些同志歌手也受到异性恋听众的欢迎,其中较著名的是Sylvester。Sylvester在五十年代是著名的黑人灵歌童声歌手,在七十年代他成为公开的同志歌手,并穿上夜礼服表演《迪斯科热潮》(Disco Heat)和《发烧》(Fever)等著名歌曲。他的金唱片《你让我感觉万般真实》(You Make Me Feel Mighty Real)至今仍是同志舞厅的标准曲目。1988年,40岁的Sylvester在死于艾滋病之前,将他绝大多数的遗产捐献给艾滋病基金会。他的两位伴唱歌手TwoTons o'Fun也以一曲《他是个雨人》(He's A Raining Man)而闻名同志舞厅。

  当然最著名的可算是一个名叫“乡民”(Village People)的演唱组,他们穿上制服──各名歌手分别代表建筑工、印第安人、牛仔、警察、皮条族和士兵──构成对所谓传统的的男子汉气概和当代城市文化的绝妙讽刺。“乡民”演唱组最著名的歌曲如《男子汉》(MachoMan)和《基督教青年会》(YMCA)等带有很强的同志意味,但异性恋听众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基督教青年会(为男青年提供健身和临时住宿的场所)向来就是同志者的渔场,而歌中所唱的“呆在YMCA其乐无穷……这里有年轻男人所需的一切……你可以与其它年轻男人结伴而行”对许多同志来说简直是一目了然。“乡民”演唱组的另外一首歌《在海军中》(In the Navy)曾一度是美国军队招兵的广告歌。

  虽然“乡民”演唱组的经纪人杰克·摩拉利是个公贻d的同志者,但他从来不把这个演唱组当做同志者的组合向大众推销。1980年,当演唱组中的“印第安人”菲利普·罗斯出演影片《乐声不断》(Can't Stop the Music)时,他的情爱对象就是女性。摩拉利对此解释说:“如果太政治化了,有人就会把它当做一种挑衅,这样就会招致反击。”影片的制作人阿伦·卡尔则更是直接了当:“你花了一千三百万美元,总不至于拍出一部只能让少数民族看的片子吧。”

  好莱坞则更将迪斯科音乐中的同志意味进行大刀阔斧的斩尽杀绝,以迎和异性恋观众。在1978轰动一时的经典巨片《周末狂舞》(Saturday Night Fever)中,迪斯科成了彻头彻尾的异性恋包装。

  就象所有的流行文化一样,迪斯科最终也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随着“崩克”文化(punk)的兴起。不过在最近几年随着《一举成名》(Boogie Nights)、《迪斯科的最后时光》(The Last Days ofDisco)、《54号俱乐部》(Club 54)以及《光猪六壮士》(TheFull Monty)等影片的推出,人们又重温了以前的欢乐时光,但这些影片都刻意避开了迪斯科的同志意味。

  然而,对于许多同志者来说,迪斯科永远不会过时──它已经成为同志文化的内容之一。虽然艾滋病的猖獗使很多迪斯科舞厅倒闭,但迪斯科音乐已成为同志解放的标志之一。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10530.html

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594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