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玛斯˙曼从学生时代就志在写作,哥哥亨希利˙曼(Heinrich)是位深具批判意识的知名作家。托玛斯˙曼在一战期间曾经支持战争,认为战争是推翻“邪恶国家”沙皇俄国的方式,并因此与反对军国主义的哥哥决裂。后来他转而反战,因反纳粹而流亡异国,但心中以德国文化为尊,他曾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国。”
托玛斯˙曼的作品面向广,如处女作《布顿伯鲁克世家》以写实笔法描写十九世纪末德国两家族四代人的兴衰。书中家族从经商致富到家道中落、分崩离析,带有他自己家族的影子,被誉为“德国版《红楼梦》”。
他七十五万字的长篇钜着《魔山》则是德国当代文学重量级作品,描写一个德国年轻人因肺结核住进疗养院,遇见来自各地精神空洞、等待死神来临的人物,他以繁複的思辨,解剖当时欧洲走向衰落的精神世界。
托玛斯˙曼晚年倾力完成的另一部钜着《浮士德博士》,以《浮士德》为灵感,描写才华洋溢的音乐家误入颓废罪恶的一生,并将其视为“我一生的忏悔”。书中交织古德文、拉丁文、法、德、义等六种语言,明年底台湾将首度翻译出版。
托玛斯˙曼死后,同志身分才被揭露,他的六个子女有三位公开的同志者,但托玛斯˙曼与子女关系不好,生前也对他们公开性向不以为然。
他的长女艾丽卡˙曼(Erika Mann)、长子克劳斯˙曼(Klaus Mann)都是同志也是作家,次子戈洛˙曼(Golo Mann)则是史学家与哲学家。长子克劳斯则因长期在父亲盛名阴影的压力下自杀。么子米歇尔˙曼最后(Michael Mann)也走上自杀一途。
一个年过五十、刻苦自律的文学家,因为对长年的写作感到倦怠,决定前往水都威尼斯旅行。在这个度假胜地,他偶然遇见一名俊美的波兰少年,即使连一句话都没说过,他却逐渐深陷於对少年的迷恋,日复一日,直到威尼斯爆发瘟疫,死亡蔓延,他仍为了多看少年一眼而无法离开,最后孤独地在异地死去。
这个绝美颓丧的故事,为德国文豪托玛斯˙曼(Thomas Mann)写於一九一二年的中篇经典名作《魂断威尼斯》,被视为描写青春美之崇拜、秩序与癡狂的矛盾,最不朽的代表作。近日台湾推出《魂断威尼斯》一百周年纪念版,一九七一年义大利名导维斯康提拍摄同名电影成为影史经典,如今,由风格前卫的英国导演彼得˙格林那威翻拍新版,预计明年开拍,令书迷和影迷相当期待。
托玛斯˙曼一九二九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德国现代文学巨擘。他一八七五年生於德国吕北克,一九三三年因为发表反纳粹、批评法西斯的言论而遭希特勒迫害,先后流亡瑞士、美国加州,一九五五年病逝瑞士。
在八十年的生命中,托玛斯˙曼与妻子育有六个孩子,却是个从未公开出柜的同志。在他百岁冥诞后公布的日记中,可以证实他的性倾向,包括他坦承对男性的情欲、认为同志是美丽的,他对少年男性的倾慕,也流露在诸多的笔记和作品中。
“他用目光围住那个高贵的人形,在那一片蔚蓝的边缘,在爱慕的迷醉之中,他认为这一眼让他懂得了美本身,形式乃是神的思绪,一种纯粹的完美……”《魂断威尼斯》笔调沉静,全书对话疏少,文字优美严谨,以第三人称描绘文学家阿申巴赫对少年达秋无可自拔的倾慕。
《魂断威尼斯》在同志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但书中未直接指涉同志情欲,而是柏拉图式的对青春美体的精神之爱,以充满细节的舒缓笔调,刻画致命的美丽与哀伤。
小说为同志导演维斯康提带来灵感,他执导的电影,将主角身份从作家改为作曲家,由知名同志演员狄鲍嘉演出,并从三千人“海选”出瑞典演员安德森(Bjorn Andresen)扮绝美少年达秋(见图,漫步文化出版社提供),安德森后被誉为影史上“第一美少年”。
片中使用**第三号与第五号交响曲,被传诵为最美的电影配乐,电影也一度被认为是音乐家**的写照。直到托玛斯˙曼日记公布后,小说才被定位为带有他的自传色彩。传闻美少年达秋真有其人,托玛斯曼也曾真的入住书中描写的旅馆。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9553.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125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