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形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形婚故事 > 正文

2011年同志热点事件

作者:一路同形更新日期:2011年12月31日
2011年同志热点事件

在中国,同志自古有之。但是,同志成为人们讨论的社会话题,却是近年来的事。诚然,中国社会对同志的宽容度正在一点点地扩大,但它依然是一个陌生而有着潜在禁忌的话题。在传统道德与世俗眼光的制约下,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国同志者正在为自己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而努力拼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同志者统计数量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单纯的性取向问题已不再是**学讨论的焦点而被视为个人隐私更多的得到保护和宽容;另一方面,教育层次的普及和提高,也让更多有同性性取向的人正视并承认自己的同志身份,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更加速了同志(同志圈子中对于彼此的称呼)圈子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也让他们大胆地选择自己生活方式成为可能。有相当比例的同志者,是在上网时偶然接触到同志题材网页和其他资讯后,自己的同志意识才开始觉悟的。

同志者刚进入到这个圈子里时,都怀着一种新生的惊喜与憧憬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在他们的主观愿望中,他们的未来是与同志爱人组织一个与主流婚姻一样的家庭,当然,在形式上可能会有些不同,比方由于没有结婚证而不受法律的保护、失去道德力的约束等。这些后来都成了同志爱情最不稳定的因素。

1998年,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的《同志亚文化》出版。这部著作中指出中国同志者大约占成年人口的3%-4%,也就是说,约为3600万至4800万。而据2005年权威数据统计,中国约有3000万的同志。

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一位同志者曾这样描述——“我们是人群中的少数,但只要每个人举起手,那将是一片森林。”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曾说,目前虽然没有我国同志发生的数据与正常性取向者的对照数字,但可以肯定,同志者人数惊人,但此现象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足够的重视。

限于中国传统习惯、民族风俗、社会开放程度等原因,同志的性倾向和性选择往往被人们视为是与传统道德秩序严重悖离的病态的性取向。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导致了同志者多不敢公开身份,从而选择了违背自己性心理的所谓“正常人生活”,或是偷偷摸摸的进行“地下活动”。多年来,已有不少同志者走入了异性婚姻。如今,他们面临疾病威胁与精神纠结的双重压力。

凯西:90后女大学生,北京同志中心志愿者

其实我一直都隐约知道自己好像和别人不太一样,但小时候不知道同志是什么,即使是在进入青春期我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女同学后,我也没有把自己跟同志这个词挂上钩。

当时就是觉得:“我一定是搞错了,不小心爱上同性的”,“同性怎么能在一起呢,从来没听说过”,“我肯定不是同志,那不是变态吗”。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我那时告诉自己:“就算爱她也不应该妄想和她在一起”。

那段时间我非常痛苦,觉得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是喜欢同性的,也觉得没有任何人能理解自己的感受。

阿强:同志亲友会联合发起人之一

我应当属于早熟的那类人,小学二年级时就意识到自己对同**兴趣,但直到青春期,当身边别的同学开始跟异性恋爱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幻想对像一直是同性。

当你发现,身边的男生都在对女人评头论足,而自己根本就不会特意关注女人时,会有一些莫名的恐惧。这是一种只有作为少数派才能体会到的恐惧。

可是,当宿舍里的男生聊起女人时,为了不被边缘和孤立,也参与其中,对女人品头论足假装出很感兴趣的样子,甚至靠想象来描述自己跟某女人如何如何。

徐玢:70后,北京女同ngo同语负责人

因为我是70后,从小到大对同志也没有了解。开始想这个问题是在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也没有互联网,一个是你不知道别的同志是什么样的,一个是你要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什么途径。那个时候人们觉得同志是精神病,是流氓,那会儿还有流氓罪呢。

然后觉得还是挺害怕的,万一我真的是同志,还是挺恐怖的一个事儿。我就想,我从小到大都是挺乖的一个孩子,虽说淘气吧,但也不至于一下子就变成流氓了吧?再说,家里从小都教育说你要好好做人,贡献社会,然后你忽然告诉你妈你是同志,然后她就发现这个家里出一流氓……心理压力特别大。我爸跟我说,美国这样比较开放的社会,还有人能因为是同志而被打死,多可怕呀。而我妈是特别大众的一个人。国家说什么是好的,她就觉得这个是好的。社会上说什么是好的,她就觉得是好的。所以她老担心我不被主流社会接纳。

小海:86年生,男同,某反歧视网络组织创始人

我小学的时候就有喜欢的同班男生,没有原因地就是有好感,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同志。到了初中接触到网络以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个同志。

意识到自己是同志后,我很担心。然而,这种担心和压抑最初并不是来源于自己内心,而是社会对同志的看法。那个时候年纪小,书本和媒体的话对我来说就是权威,到处充斥着“同志是病态”的偏见,导致那些年我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学习成绩不错,人缘也很不错的好学生,但内心却一直抬不起头,不论和谁都保持一定的内心距离,包括父母。

我也尝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8338.html

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672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