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男同志群体,自称为“拉拉”的女同志们更加为人所不了解。这个群体在社会中一直存在,只是到了今天,她们开始了组织化、公开化的进程,目的是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四年以前,tony从来没想过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身为职业摄影师的她,面容清秀,戴着棒球帽,身穿男式黑t恤和男式牛仔裤,牵着女朋友坐在酒吧的沙发角落里。她认真地
对记者强调她名字的拼写,不是t-o-n-i,是t-o-n-y,“这是男孩子的名字”。这是一家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附近的不起眼的酒吧。每周六下午两点至六点,这里都有她们的固定聚会包场。聚会的组织者安可保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个时段这里只有女性出入事实上,所有不请自来的男访客都会被严格挡在门外。
8月20日的聚会现场看起来有点冷清,酒吧中间拼起来的一张长桌周围坐着十多个人,另有几个熟识的朋友在小桌子私人聊天,角落处的电视机在放映《费城故事》――一部关于同志的电影,只有两个观众在看。
每当主持人小闲说话的时候,其他人会看着她,保持一定时间的安静,而一旦要求展开讨论,人们往往就开始各说各的。一对相恋7年的青年“拉拉”打算私下举行一场婚礼见证自己的感情,在小闲主持讨论完健康性行为的话题以后,大家开始为她们出谋划策。
每周一次的聚会并不能帮助所有人互相熟悉,参与者有时故意用笑声表现自己的善意,来消解隐约存在的一点陌生气氛。每周都会有新来者,小闲会鼓励她们自我介绍,并即席发送一份调查问卷。
从今年4月份开始,31岁的tony成为这家酒吧的常客。她们是这个社会的少数派,一般认为仅占人口总数的1%~3%,不过她们认为实际比率应该更大一些。她们互相称为“拉拉”(来自“le**ian”的音译),而她们另一个更为常见的名称,则是女性同志者。
8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以“以生命的名义”播出了对一组男同志者的深度报道,这在中国主流媒体上是相当罕见的。
“拉拉”们都看到了。但她们对节目并不满意:它“太猎奇了,而且怎么不说说女同志呢?”
“有问题的她们”开始找到组织
tony出生在山东威海,在她的少女时代,像每一个普通的女孩一样,她与同性亲近而与异性疏远。然而与其他女孩不同的是,一个最为亲近的同性朋友引起了她初恋的情感,现在回忆起来,tony越发肯定自己一开始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到大一的时候,她与同寝室的同学发生了精神与身体上的持续联系。即使在这个过程之中,她们也彼此回避这种关系的实质,绝不敢承认这就是她们的爱情。她们彼此提醒对方,应该交一个男朋友,建立另外一种显然更为正常的感情。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tony真的有了一个男朋友,但在与男性身体接触的时候,tony没有激动和慌张,相反,她对此充满了排斥感,她喜欢的仍然是那个女同学。199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tony已经肯定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
此后tony接受了各种心理辅导和治疗,而她在大学的女伴不久之后就结婚了。
2001年tony来到北京,也是从这一年开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2113.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172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