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形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形婚故事 > 正文

中国同志逐渐被大众接受 同性婚姻成最大难题

作者:一路同形更新日期:2006年11月19日
中国同志逐渐被大众接受 同性婚姻成最大难题

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到香港艺人张国荣,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同志这一世俗社会中的“特殊”人群

8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对同志者的深度报道;8月14日,浙江同志爱心工作组正式成立,并得到**部门认可,协助官方在同志这个高危人群中进行艾滋病行为干预;9月份新学期开始,一门名为《同志研究》的课程将面向复旦大学本科生开

设,选课人数100名,该课程在开学半个月前名额就已经满了。

虽然同志早已不是秘密,但因为涉及个人隐私、性倾向异于主流人群,因此成了人们眼中的“另类人群”。而随着人们对同志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人已经开始以宽容的态度正视同志的存在。

“同志者的乐园”

从本质上看,同志属于一种对异性无好奇心的现象。同志不过是与异性恋的性取向不同,而对性取向的选择是人的自由。除此之外,同志和异性恋并没有别的不同,一样的用情,一样能够得到人类**的欢欣和满足。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银河研究员介绍,早在20世纪30年代,对国学颇有造诣的潘光旦先生就在中国古籍中查找了所有关于同志的记载,并作为附录附在所翻译的《性心理学》后面。这是中国近代对于同志的最早研究成果。

根据潘先生考证,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正史和野史中都有关于同志现象的大量记载。远在商代就有“比顽童”的说法,这是所能找到关于同志的最早文字记录。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不忍惊醒共寝的董贤“断袖而起”。于是后代以“龙阳”、“余桃”、“断袖”等语汇暗指同志现象。

历史上不少小说也都有对同志现象的描写,如《红楼梦》、《金瓶梅》等,而《品花宝鉴》则完全是以描写梨园界的同志为主题。近代还有人将同志风气称为“男风”,又称“南风”,因为这一风气“闽广两越尤甚”,男同志者互称契哥契弟,女同志者则拜为金兰。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在同志问题上有自己的优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残酷迫害同志的记录,除了文革那一特殊时期,从未有人因同志活动被判死刑。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李银河认为,国人对于同志并没有恶意,只是忽视。中国是一个没有统一宗教信仰的国家,西方国家出于宗教信仰而禁止同志行为,这一点在中国并不存在。而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从来很有信心,从不担心被异己的文化或亚文化所同化,对于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往往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因而不至于残酷迫害。

所谓的反对同志,所反的只是性,因为中国的传统要求人们禁欲,严禁性乱,一切合法婚姻之外的性行为都在被禁止之中,并不是只针对同志的性行为。因此,曾有西方媒体将中国称为“同志者的乐园”。

“防爱”努力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对同志的看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幼稚。虽然中国没有同志恐惧症,但对同志的无知却令人沮丧。好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2112.html

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136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