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形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形婚故事 > 正文

从认知学角度看同性恋的产生

作者:一路同形更新日期:2014年1月04日
从认知学角度看同性恋的产生

从广义上讲,认知学是研究人认识事物所具有的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感知、判断、推理、记忆、思考与想象。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认知(Cognition)的概念时,是把它作为智慧的代名词,智慧进而和情感与道义一起构成灵魂的三位一体。近一百年来,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认知的定义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目前学术界所谓认知学是研究人脑如何在外界**(Stimulus)的条件下,在内部进行相应的信息处理。处理的结果一般有两个,一是加强或削弱体内现有的信息,二是增添新的信息。记忆与欲望即是人体内信息的其中两个类型。由此可见,欲望的产生与外界的**分不开。外界的**与内存的记忆还能使欲望明确化、具体化。比如说,饥饿感使人产生食欲;而看到一碟美餐或听别人谈论美食时,即使没有饥饿感,食欲也会产生。

  外界的**如果要在人体(包括人脑)内产生反应,人体内必须有接应的机制。如果没有接应的机制,那么即使**再强烈,也产生不了欲望。比如有些人一辈子都吃不了辣味,再怎么训练都没用,就是因为体内没有与辣味相适应的生理机制。一些男同志者认为自己性倾向的产生是因为从小被父母当作女孩养大,但从小被父母当女孩养的人不少,是不是人人都成为同志呢?答案显然不是。被父母当女孩养是同志欲望产生的小前提,大前提则是人体内本身就有同志性倾向。同志性倾向是天生而来的,但自我意识的时间有早晚,对环境**的反应有强弱。同志欲望的外界**多种多样,如遇到一位倾心的人,目睹或听闻同志性行为,阅读有关同志的文字内容,首次同志性经历,等等。在首次接受外界**以前,人体内的欲望处于潜伏状态,而外界**的作用在于打破这种潜伏。当然这种潜伏的深浅因人而异。有的人不用环境的诱导很早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同志欲望。有的人的同**望潜伏较深,甚至到婚后才感觉到。有的环境倡导对同志欲望的压抑,使之长期处于潜伏。环境的因素包括法律、风俗、宗教、家庭等。一个开放的环境有助于诱发本已内生的同志性取向及同志行为的产生,不管环境如何,同志性倾向的存在与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同志者体内本身就有接收外界**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同志性倾向是体内本来就有的。

  有一点必须澄清的是,正如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志性倾向,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异性恋性倾向。当然,还有些人有着强弱不等或相等的同志和异性恋欲望。对于绝对的异性恋者来说,与同志有关的外界**再强烈,也不会产生同志欲望。同样,对于绝对的同志者来说,与异性恋有关的外界**再强烈,也不会产生异性恋欲望。各国的性文化向来被异性恋文化所垄断,绝对的同志者从小到大受异性恋文化的**可谓不少也不小,而许多同志者对异性只能“坐怀不乱”正是因为体内没有接受和适应异性恋外界**的机制。退一步讲,如果同志纯属“选择”的话,就是说同志者有选择异性**的能力,那么也应该说异性恋者也有选择同性**的能力。我想许多异性恋人士听了这个逻辑推断的后半句,如不把它当作一种侮辱,也会哑然失笑吧。那么同志者听了前半句,何尝不是同样的感觉呢?诚如异性恋者并无所谓的“选择”,同志者在性倾向上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一个被同性夥伴吸引但没有同志行为的人算不算同志者呢?正如被异性吸引的**处女并无需通过异性恋性行为或性经历来定义自己是异性恋者一样,同志者的定义也应该从性倾向出发。一些人士(包括一些不能坦然面对自己性倾向的同志者)认为只要不从事同志性行为,那么就是“正常”的异性恋者;有些教会也把同志行为作为判定同志者的标准,其谬误正在把性行为作为定义同志的出发点。压制关于同志的讨论,使同志者隐没于大众的眼中,从而得出“我国没有同志”、“同志源自西方”等自欺欺人的说法,更是在这种谬误中陷得更深的表现。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10511.html

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668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