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离线\";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

文章分类:情感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30  阅读: 219
\";主动离线\";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

最近一个月,我正在尝试过一种逐步离开手机、网络的“不在线”的生活——即选择每个工作日中的 2 个小时,每个休息日的半天时间,切断一切网络之后,过一种“不在线”的生活。

我时常感觉到焦虑,前段时间甚至一度焦虑到有些喘不过气,也是那个时候我接触到"正念呼吸",在尝试正念的过程中,我发现让我大脑超负荷运转的,除了工作,还有网络上超载的信息流。与此同时,接触到 HSP (高敏感、正向思考者)人群的概念。过多的信息,或者说过多的刺激对我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重了我的焦虑和情绪问题,于是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可能,去做一些微小的对抗。

而"主动离线",就是我选择的方式。

"离线"“不在线”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我只是在某个设定的时段里,拔掉路由器,切断蜂窝网络,只保留手机的电话连通这一个入口。填塞我生活空档的方式与之前的生活并没有太多不同,一样的在听歌,一样的偶尔阅读,只不过听歌我开始翻出过去珍藏的CD、LP和磁带,而阅读我重新审视书架上那些买来至今未翻动过的书本。然而,就是这个跟过去差别不多的生活模式中,仅仅因为"下线"这件事,让我感受到某种“真实”——一种真切的活着,并且自己与这个世界重新获得联结的感受。

我不敢设想完全离开互联网的世界,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警惕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自诩为网络原住民的我,从第一次接入互联网算起,已经超过了20年网龄。这20年里,看着网络它从最初从一个脱离于现实的虚拟社群,一步步接管甚至开始解构我们的生活。

短短十年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沟壑被抹平。

而这种改变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初的社交软件,你可以看到好友的状态:在线、离线、离开或者是隐身。我们依靠对方的头像是亮起还是灰暗来辨别对方是否“在线”,我有点记不得是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社交软件不再以这种方式标示每一个人的状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永远“在线”的生活。

海量的信息、刷不完新鲜事的推荐流、工作群开始不停歇的在休息时间里依然闪动的通知,现在的我们开始一段聊天时,我们甚至把“在吗”这句旧时代的聊天礼仪当作了某种不礼貌,而选择去开门见山叙述某件事情。

当中有什么问题吗?

第一个关键词是“超载”

信息量的超载,我悉数过在我小小20平方米不到的居室内,大到电脑、投影仪,小到一只小小的灯泡都接入到互联网,此外我们开始被电子屏包围着,在永远刷不完的信息流和算法推荐里,我从一个App切换到另一个App,看似在获取信息,但实质不过是以无聊对抗无聊,在看似“富足”的精神需求背后,是巨大的空虚。而海量的信息刺激下,思绪转动的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快得多,但“沉思”的时刻却比任意一个时代都匮乏。我们坐拥海量的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思考能力在退化,与之相应的还有通过算法推荐的内容,更是将我们囚禁在一个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

第二个关键词是“解构”

“Hey Siri”、“小爱同学”、“小度小度”成为我在家里喊出最多的名字,早上模拟日出缓缓亮起的床头灯、随后自动放起音乐的HomePod,根据小爱同学给出的天气预报选择衣服;依靠一部手机完成做攻略、订票、翻译,我完成了一场20天异国之旅……这“魔法”的世界比我想得来得快多了, 生活被简化、被接管到逐步被解构。在自动化的场景下,代码滋养着我们,我有时候在过度智能化的房间里,产生了一种流水线养殖场的错觉,而我——则是那只在方寸间不需要动惮一下的猪。

也许正是因为这愈演愈烈的"超载"与"解构"同时进行,让我在这个看似丰富的年代,感到无比的焦虑、匮乏和巨大的无意义感的原因。

是该停下脚步了吧?那就一起"下线"吧!

我是怎样开始执行“不上线”这件事的呢?

1、预先设定好“不上线”的时间表

我把我的“不在线”时间称为2½(二又二分之一):即2小时或者1/2天。

工作日:不上线时段为每天两小时,通常为每天的7点~9点或者8~10点。

休息日:设定一个半天为不上线时段,整个下午或者整个晚上。

2、告知家人、朋友以及工作伙伴在“离线时间”里通过电话联络。

因为工作需要,即使下班后也会收到一些工作上的通知或者需要应付的突发事件,在很久之前我就跟工作上的伙伴们约定过,如果遇到急事,请一定通过电话跟我联系。在我的“下线”时间里,我同样会告知我的家人、朋友,如果遇到我的微信没能及时回复的时候,请直接给我打电话。我并没有完全阻断掉所有信息的入口,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名“失踪人口”。

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联络渠道:微信、电话、QQ甚至通过淘宝、微博、豆瓣都能成为我们联络的入口。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入口,所以我们才需要区分优先级。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紧急事项通过电话告知,工作事项通过TIM(QQ)或钉钉接洽,最后才是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的渠道。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能够直观的根据信息来源来区分事项的轻重缓急,同时也减轻了很多杂讯的干扰。即便是闲聊,现在的我也更倾向于通过语音而非文字。也因此,了解我的朋友基本都习惯了我偶尔的已读不回(但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得改)。

3、当然最重要的是拔掉路由器,关闭蜂窝网络。如果有别的家庭成员,就关闭Wifi、蜂窝按钮,然后让数码产品尽快的离开随手可及的范围。

4、即使是必须联网的时刻,我也尝试尽可能减少过载信息对我造成的干扰。

我依然听音乐,只是不再依靠流媒体App的算法推荐、热度排行不断切换下一曲,而是翻出珍藏已久的CD、LP和磁带,遵照一张专辑的曲目编排,一曲一曲向下听。然后翻出歌词本,寻找歌手埋在歌词本里的彩蛋。

我依然获取资讯,只是现在会有意识地取下书架上落灰的书本,进行大段的文字阅读,捧着书本并在觉得必要的地方折起页角和勾画,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二手化的信息填塞。

我依然需要购买生活物资,我重新回到商场、超市,亲自感受不同商品间的区别,抚摸不同毛巾的材质差异,通过货架上的样品来嗅闻不同洗浴产品味道之间的不同,而不只是根据文字的介绍去想象;我重新回到小商贩那里购买食材,他们会告诉我怎么处理食材,聊到兴头上他们会自豪的介绍今天的菜品来自哪一片菜地。

我依然在跟朋友联络,对于就在身边的朋友,约出来散步、看电影或者喝点东西,面对面的交流。儿那些远在他乡的朋友们,我们只是减少了隔着屏幕交流次数,但我们的通话时长增加了,透过声音感知对方的语气、音调以及他们亲口说出的想念。聊的漫无边际,甚至忘记时间。

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散步,用一种慢一点的步调感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碰到好看的画面便用相机进行记录,而非被裹挟在无孔不入的信息流中难以抽身而出。

以及,树梢的风

不同于很多友邻提到的,离开手机后便开始不断充实自己,我的生活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很遗憾,我没有像刚刚设想"离线"生活的那样,把离开网络的时间拿去学习、锻炼和提升自我。我只是在生活,换一种方式生活——一种更有"实感"的生活方式。

在效率崇拜的社会下,这样生活方式显得笨拙、效率低下。但这些多出来的步骤,是一种对生活的重新取得确定,那些被速度和网络消解掉的生活细节重新浮现出来。相较于无节制地在网络驰骋、无知觉的情况下滑一晚上的手机的日子,下线的这段时间里,我对时间的概念重新变得具体起来。

无疑问的,这是个好的年代,技术与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拥有了更接近“大同”的可能。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被从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劳动者拥有了闲暇,我们有更多可以选择的余地,可以几乎没有成本地获取巨额的精神财富。但我想提醒你,随之而来的还有社群的概念在消解,自然的节律被打乱,与外部世界的联结日趋薄弱。重新找回这些,才是我想通过“下线”这件事达到的。

说起自己最近几年尝试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断舍离"、还是"消费限制"又或者是现在正在尝试的“不上线生活”,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罢了。很长时间里,我一直试图去厘清自己的生活,在噪音越来越大的世界里重新看待与物品的关系,与金钱的关系,以及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归根结底,这只是高速运转的世界里的一脚“刹车”。这一脚刹车之下,那些重要的,被隐去的部分逐步浮现。在消费限制的尝试中,不断调整进行限制的方式,让花钱不再成为一种有负罪感的事儿,我依然在消费,只是不再过度,而是去消费那些给我最大精神满足的东西。在断舍离和JianSu生活的尝试中,跟物品建立起更深厚的联结,并且开始趋化一种更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让我找到一些意义感。而现在的“不上线生活”,让大脑重新运转起来,疏通了大脑里寄存的信息碎片,让思维的通道重新畅通起来,而不是不经思考的被动接纳信息的吞噬。

当然,我也不会过度渲染和神话这些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功效。就像我并没有因为"断舍离"过上极度简洁的生活、也并没有因为"消费限制"让存款余额暴涨,自然"下线生活"也并没有让我变得更加自律和成功,更多的时候我还是自己待着,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社恐"本质。但是,透过以上尝试,我逐步厘清了自己的生活,即使长时间的与自己相处,也不再频繁的陷入某种混沌、焦虑里。

这样的生活,还挺不错的

以上,就是我这次全部的分享,希望对你也受用。

推荐会员

  • 未婚 工程师/技术员 12000~20000元 联系Ta

    35岁 168cm 福州
  • 未婚 企业中层管理 8000~12000元 联系Ta

    程小隆

    37岁 174cm 重庆渝北区
  • 未婚 行政人事 8000~12000元 联系Ta

    blackbird

    27岁 176cm 合肥肥西县
  • 未婚 办公室职员 8000~12000元 联系Ta

    叶小翱

    29岁 170cm 丽水莲都区
  • 未婚 其他 5000~8000元 联系Ta

    你发你到家

    28岁 160cm 泰安泰山区
  • 未婚 联系Ta

    uid:

    31岁 177cm 宜宾翠屏区
  • 未婚 教师 2万~5万元 联系Ta

    大烯烯

    34岁 175cm 深圳福田区
  • 离异 办公室职员 8000~12000元 联系Ta

    成都姑娘

    36岁 165cm 成都
  • 形婚家园网 版权所有©2005 桂ICP备17008383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3号
  • 微信扫码,进入微信版
  • 手机扫码,进入手机版
  •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