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形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形婚故事 > 正文

他曾为爱情折磨

作者:一路同形更新日期:2013年3月05日
他曾为爱情折磨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音乐的明灯。他继承并发展了西欧和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创作了大量思想内容鲜明、艺术形式完美,动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戏剧性浑然一体的音乐作品。他的不朽名作《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叶甫根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如歌的行板》等,是世界文化中流芳百世的瑰宝。

音乐家用乐声阐释自己对大千世界的评说和色彩纷呈的心路历程,作为大师的柴科夫斯基,则用音乐语言向人类展现了走在时代前面的智者的深邃思想,特别是一颗充满爱的心灵。

柴科夫斯基开始创作的19世纪60年代,正值俄罗斯封建社会晚期社会民主思想繁荣的黄金时代。被列宁称为俄国“启蒙运动者”的革命民主主义杰出思想家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的卓越政论、文艺批评和在反对沙皇**、农奴制度的斗争中,所表达的光辉民主思想,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美即生活”,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中得到圆满体现。19世纪下半叶,浪漫派音乐交响曲思想贫乏、感情分散、结构松懈,交响性日益消失。此时,柴科夫斯基异军突起,别开生面,使交响曲恢复了贝多芬的现实主义内容和戏剧性结构,表现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理想中的幸福世界和现实生活之路坎坷间的矛盾冲突。他使交响音乐重又焕发出现实主义光芒。

柴科夫斯基称交响曲是“音乐中最抒情的形式”。的确,抒情性和歌曲性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的主要特征。他的音乐极优美,人们初次聆听时往往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乐声刚刚奏响,注意力和感情就被牢牢“抓住”;随着乐曲进展,人们完全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

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之所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魅力,关键在于他作品中的真正的极其深刻的民主性,在于他对普通大众内心体验、欢乐、痛苦表现出充满无限热爱的依恋。他不仅表达了真实,而且也表达了内心体验的美。柴科夫斯基渴望温柔又诗意的情感。1878年,他在给多年中一直资助他但缘吝一面的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有人问我尝试过爱情的美满幸福没有?我会说:没有,没有,没有!!!我认为我的音乐已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您问我,我理解这种感情的全部威力、全部无可估量的力量吗?我会回答说:是的,是的,是的。我还会说:我曾经满怀爱意地再三试图用音乐来表现爱情的痛苦和幸福。”

柴科夫斯基童年时代起就极敏感,他易于激动、“害羞”,这些性格经常迫使他寻求孤独。但这一切并没有使柴科夫斯基脱离人民,相反却把他吸引到人民中去,使他更富于人情味和同情心,更深刻和更广泛地与人民共同感受。这是柴科夫斯基在生活中,也是在创作中最伟大的功绩,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巨大价值的证明。柴科夫斯基清楚地了解自己才智过人。他以思想家的深刻洞察力意识到,艺术只应当为大多数人,为“一切人”存在。柴科夫斯基并没有局限於旁观者的角色。他力图为人们献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力图从创作的“象牙塔”走出来,成为“像所有好人一样”的人。“他非常善良,”一位同时代音乐人写道,“他有着所有人一目了然的那种善良,谁也不怀疑的那种善良,……只要他一到场,就缓和了各种极端的见解,平息了各种争执,而且带来了温暖、光明和欢乐。”

只有两位女性曾出现在柴科夫斯基的生命中。一位是娜婕日达·冯·梅克。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她一直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无私地支持着柴科夫斯基,使得他能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相同的见解和人类的情感,使得两颗孤独的心走到了一起,虽然这两颗心不会完全融合在一起。

翻阅一下柴科夫斯基的书信(特别是日记),我们经常会看见“忧郁”这个令人不安的字眼。早在青年时代,忧郁就开始侵扰着柴科夫斯基。晚年,忧郁的情结更加浓重地笼罩在柴科夫斯基的心头。只有紧张的创作,或者生活印象十分丰富时,他才能勉强摆脱忧郁的阴影。而在闲暇时,在寂静的不眠之夜,在社会生活令人烦恼的纷扰气氛中,忧郁又回到他身边。柴科夫斯基在1888年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不工作,我真的不能生活。当某一部作品刚刚完成而想去休息的时候,得到的不是休息,而是忧郁、惆怅……”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中使忧郁的感情变幻无穷。他把个人生活中痛苦的不满足感,演化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破坏性的死亡变成了创造性的生命,从而有力地体现出他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对幸福的强烈渴求。

另一位是柴科夫斯基的学生安东尼娜·米柳柯娃。她在柴科夫斯基的生命历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梅克夫人有着天壤之别。梅克夫人成就了柴科夫斯基的艺术;而米柳柯娃几乎毁掉了这位音乐家。她对柴科夫斯基深情的爱和柴科夫斯基对她的宽忍使得他们于1877年结婚。婚前,柴科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如果“摆脱她,我会使她痛苦难忍,使她陷入悲惨的结局。我面对着不愉快的抉择:或者以一条人命为代价来保持我的自由,或者结婚。除了结婚以外,我别无选择。”在结婚后几个月里,柴科夫斯基几乎要发疯,并且几次试图自杀。而他的妻子最终在一所精神病院中去世。

在柴科夫斯基的生活中,只有同性使他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欢愉和幸福。1873年,他与学生兼好友西洛弗斯基的共同旅行,带给了他创作的热情和冲动。在旅途中,他写下了闻名于世的《天鹅湖》。爱情使他灵思泉涌,仅在10天内便写出了交响幻想曲《暴风雨》。他和年轻的仆人索佛洛夫的终生友谊,则像一杯馥郁的醇酒,愈久愈浓、愈醇、愈香。柴科夫斯基与鲍伯之间,也有着很深的情份。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种不能自拔的迷恋。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集一生精华的《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就是献给鲍伯的。

柴科夫斯基之死,是历史的谜团。据史籍记载,他死于当时流行的霍乱。然而,当代发现的许多证据表明,他是在同**身份暴露后,受到东正教极端主义社团的秘密迫害,为了避免遭受公开伤害,不得不服毒自尽的。柴科夫斯基离开人世之际,脸上带着安详的微笑。他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成为音乐瑰宝的经典作品,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爱和欢乐。他辞世之时,在鲍伯、索佛洛夫等他平生最珍爱的人们的注视下,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9631.html

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254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