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形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形婚故事 > 正文

同志进异性婚姻是害人?

作者:一路同形更新日期:2008年2月19日
同志进异性婚姻是害人?

有个美国学生写了篇《我最尊敬的一位女性》的记叙文,文中记叙的是他的母亲:上初中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向父亲提出离婚,并坦然地告诉他们兄弟俩,因为母亲发现自己是同志,并且爱上了一位女士,声称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场晴天霹雳般的家庭变故,使他们兄弟俩和父亲一时间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正是他的母亲成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精神支柱;她帮助父亲走出了精神和事业的低谷,重建家庭并重攀事业的高峰;她帮助兄弟俩在少年时期独立直面人生的巨变,并手把手地扶持、辅导,使他们双双考入耶鲁大学;与此同时,母亲自己则成为专业领域里的一位杰出教授,甚至协助自己的新伴侣,很快融入了兄弟俩的生活……他最后写道:“我现在更爱和更尊重我的母亲,因为她让我懂得了,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同时这个真实自己,是为了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我们也许还记得,2000年我国各地电视台热播的、以发生在医院急诊科里的故事为背景拍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永不放弃》。该剧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急诊室送来一位突发心脏病的中年男性他**的身体用被单遮盖,在一旁焦急陪伴的另一位男性,身穿睡衣。这个场景强烈地暗示着两人的关系——同志***。镜头一转,一位有着知识分子气质的中年女性带着一个10来岁的女孩进入了急诊室,女孩扑向病人;叫着爸爸……之后的剧情是:那女人一张冷漠的面孔,边拉着女儿向外走边安慰着女儿:“医生说你爸爸没有危险了,那位叔叔会很好地照顾他的。”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同志者如果走进与异性的婚姻,这个婚姻将面临相当艰巨的挑战。

我国在2001年4月以前一直把同志纳入精神疾病的诊断系统中,被描述为“对不引起常人性兴奋的人物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的所谓“性指向障碍”。而在2001年4月,由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通过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同志这个诊断被谨慎地删除了,只保留了由于性指向的对象与一般人群不同而表现出了心理障碍的那部分“不和谐同志或双性恋”。这个诊断的改变应该说是科学战胜传统观念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在同志的渊源还没有被完全解释清楚之前,不能把它视为病态。事实也不断挫败着那些渴望通过“治疗”来改变同志为异性恋的努力,因为真性的同志(或称原发性同志)者是无法“治愈”的。

绝大多数人的性行为模式都是以与异性**为中心,也就是我们认为的“正常”性行为;而同志者却有着特殊**满足方式,他们的**唤起对象、性幻想对象;性满足对象不是异性,而是同性。由于他们的性行为模式在人群中是少数,所以常被当作异常或异类。其实,这种正常和异常不是一个对与错的概念,它只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是一个大概率与一个小概率的问题。

一般人选择配偶时对人品、性格、家境、文化层次、生活习惯;经济实力、民族国籍……都可以谨慎选择,而最容易忽略的是对方会不会在性行为上不适合自己,比如是不是同志,而这个问题恰恰又不是在婚内可以完全调试解决的,往往构成刻骨铭心的痛。那些迫于父母与世俗的压力勉强与异性结婚成家甚至有了后代的同志者,都将面临着极大的心理与生理的痛苦,想必是不会有和谐的家庭生活,对配偶也是一种折磨。应该说,这样的婚姻是非人性的。同志者被迫与异性**时犹如在**对方或被对方**,所以,婚内的**次数相当少,一般女方怀孕后就终止了(双性恋除外)。而且同志方很容易出现对婚姻的背叛。

当某异性恋者不幸遇到了同志的配偶,在婚姻内应该如何相处?首先是不要回避,双方要坦诚地讨论一下,是否有可能通过婚内的相互帮助而慢慢改变同志方的性取向偏移程度。虽说真性的同志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走入婚姻的同志不一定是绝对的同志,其中有不少是双性恋或境遇性(一过性)的同志,这部分人在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可以渐渐地收敛自己的同志倾向,建立较好的家庭关系。而对于真性的同志,他们很难改变,而且改变带来的痛苦甚至会导致他们心理生理的强烈冲突,引发各种精神障碍,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面对这样的同志配偶,异性恋的一方最理智的选择就是果断地离婚,没有必要为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殉葬,毁了自己和对方的终生幸福。

有些同志与异性恋的婚姻悲剧是他们的长辈一手制造的。在有一把年龄的人群里能坦然接受自己子女是同志这样的事实是相当困难的。他们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一方面他们怕子女被当作“变态”遭人耻笑,另一方面被传宗接代的固有理念强烈地驱使,所以他们不能接受正确的知识,也不肯改变自己的态度,固执地、简单地认为只要给孩子找了老婆(丈夫),有了性生活,他们的孩子就可以变回来,即使变不回来,至少不会在人群中暴露,还能够有个后代。恰恰是这样的观念严重地侵害了孩子以及他们配偶的性选择权。

曾经有位退休老医生,因为自己30岁读博士的儿子一直没有女朋友,怀疑儿子是同志,来找心理医生。经过心理医生与他儿子的交流,得知他的儿子不是同志,但是有明显的人格缺损,患有严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4168.html

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265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