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上的电脑屏幕闪烁着刺眼的光,阿杰又一次收到了母亲发来的"相亲对象"资料。这位三十岁的白族青年是上海一家外企的中层管理者,也是不敢向家人出柜的男同志。他苦笑着将资料拖进回收站,这个动作他已经重复了无数次。在森严的传统家庭观念面前,他的脸皮早已被磨得麻木。中国社会表面上对同志群体的接纳度在提高,但形婚——这种男女同志间的契约婚姻——依然以惊人的速度在同志和拉拉群体中蔓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约有数万对同志选择形婚,这种看似"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实则是对同志群体的二次伤害,是社会偏见锻造出的畸形产物。
形婚现象折射出中国社会对同志群体制度性的不接纳。尽管不再有法律明文禁止同性恋,但传统家庭观念仍如无形的牢笼。一位化名"小雨"的拉拉在访谈中说:"每次回家,父母的催婚就像地震般震得我心神不宁。"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家庭,更渗透在职场与社会交往中。许多同志不得不飞奔在双重身份之间,白天是"模范丈夫",夜晚才能做真实的自己。某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显示,形婚相关讨论在其平台年上传量超过百万条,其中"如何应对催婚"、"形婚注意事项"等话题最为热门。这种全民性的婚姻焦虑,**了社会对多元生活方式的不宽容。一个号称开放的时代,却仍有大量年轻人因性取向遭受着精神上的囚禁。
形婚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不容忽视。表面上看,形婚似乎解决了"面子问题",实则制造了更深的困境。28岁的工程师小林坦言:"每次在亲友面前表演恩爱,都觉得自己愚蠢至极。"这种长期的角色扮演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形婚群体中高发。更残酷的是,形婚往往牵连无辜——当家庭开始催生,矛盾便到达顶点。北京某心理咨询机构报告显示,形婚者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是普通同志群体的2.3倍。同时,形婚也在干扰同志群体的自我认同建设。当社会将形婚视为"合理出路",实际上是在否定同志建立真实亲密关系的权利。这种制度性的否定,比直接的歧视更具破坏性。
要刹住形婚歪风,必须从法律、文化、教育多维度构建真正的包容社会。在法律层面,应加快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给予同志关系法律认可。文化上,媒体应减少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单一呈现,展示多元家庭的可能性。教育系统则需引入性别平等教育,从根源上减少偏见。值得注意的是,改变不外乎从每个人开始——当我们停止询问年轻人"何时结婚",当我们以开放心态看待不同生活方式,无形的压迫就会松动。云南某高校教师林女士(白族)的做法值得借鉴:她告诉同性恋儿子"你的幸福比邻居的眼光重要"。这种家庭支持的力量,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能给予同志群体勇气。
形婚不是解决方案,而是问题的症状。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爱其所爱,不必戴着面具生活。当我们批判形婚现象时,真正应该反思的是制造这种现象的社会环境。同志群体要的不多,不过是免于恐惧的权利,是建立真实关系的自由。正如一位选择出柜而非形婚的年轻人所说:"我不想用一个新的谎言去掩盖旧的谎言。"唯有当社会能够真正接纳差异,形婚这一畸形产物才会退出历史舞台。在那之前,每一份理解与支持,都是推动改变的力量。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21501.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0320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