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不必执着于谁是谁非的口舌之争,还是进入研究的肌理吧。先来研究一下什么是同志。
要界定什么人是同志者,首先得界定什么行为是同志行为。这是难的。
一般地讲,同志是指指向同一性别的人的性活动,其对应词当然是异性恋。可是这个定义远不清晰,因为经过**的选择后,一个人的性行为和性活动在表面上至少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在私下里,在无意识中,人的行为又会怎样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今天对同志的定义其实仍然在表面,还没有进入本质,因为进入本质,就意味着要把私下里的行为放大,那么**就会变形,甚至坍塌。因为这种危险,所以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将它讲出来。
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学者试图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说明同志的比率,想以此来为社会提供如何正确看待同志的问题一个基本的准则,但发现这是很难的,原因也在于这种危险性。人们不愿意在**上冒险。
即使是将同志问题一纸捅破的金赛教授,仍然遇到了这样的阻力。弗洛伊德也一样。不过,他们的问题远比这种阻力要多。
什么是同志行为?同性之间的亲昵行为是不是同志行为?难道只有产生了性行为的才是同志?这个问题越问越难以回答。从**望的角度来看,从个人如何认定自己的身份的角度看,目前还没有一种尺度能恰当地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同志者。
例如,只要对一个同性的人产生了同志者就是同志了,还是必须把他的性行为也联系起来才算?如果一个女人在看别的女人时出现了性唤起,但是她又只和男子**,那么她算不算一个女同志者?如果她仍自认为异性恋者,对不对?同时,人在一生之中经常改变他的性行为,这就很难根据他在某个时期内的性行为就把他认定为同志者。例如,有个男人过去确实有过同性性行为,但是现在和异性结婚了;或是和异性结婚已经20年,现在却和同性一起生活了,这算不算同志者?一个人在监狱中有过同性性行为,出狱后改变了,他算不算同志者?
从金赛教授的调查来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似乎都是双性恋者。在调查中,最大的麻烦有两个:一是同志者不容易调查到,这从电影《断背山》就可以看出来;二是双性恋者多不承认自己的同性性行为。
这仍然是一个**情结。所以金赛强调,并不存在一个判断同志的单一尺度,不可能把人类划分成同志者和异性恋者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
后来的研究是由外而内的,即人们把“同性性行为”变为“同志行为”,一个“恋”字将问题内在化了。也就是说,人们更强调同性之间的爱情,而把单纯的性行为弱化了。这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道德**判断。也似乎只有从这个角度来判断同志者,同志世界才是高尚的,圣洁的。《断背山》深深打动人们的正是这种纯洁的爱情。
当然,这就使学术界产生了混乱。世界同志问题权威哈斯教授1979年给同志定义为:“同性个体间肉体亲昵的性行为,一种双方情愿,但却被视为违反习俗的性行为。”而其他一些专家如玛莫尔、格林等人,则把同志的范围扩展为“对同性成员的强有力的性吸引”,也就是说,只有同性之间的爱慕之情而没有行为表现也算是同志了。
在我看来,其实这种分歧才是正常的,才是学术界应有的分歧。人们常想把问题单一化,即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想用学术来统治人的思想。这是错误的。从人的认识的角度来看,从古至今就有所谓唯物的唯心的两种甚至三四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同志的认识也一样。如果光从性的角度来研究,显然是简单的,但我们也只能将它与动物相比了。如果与动物相比,人类也就等同于动物了。如果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便成为人类的,也就是价值的,道德的,人类的崇高就显现了,但我们仍然可能是片面的。当我们强调物性的时候,我们最终也许仍然会陷入迷茫:为什么生命界会有这样一些现象?究竟是谁创造的?这就进入了精神世界,宗教就产生了。当我们强调精神性时,也一样会面临终极问题:人类在一开始时的性是什么样子?那时有没有同志?
这就是哲学问题,宗教问题。所以,在我看来,人类的所有问题都暂时是一个纷乱的谜,它需要回答一个系统的终极问题后才能理清楚。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1879.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0872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