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走出了“同志非病理化”这一步。中国的同志者能否得到公众认可和更多的法律保护?同性婚姻能否在中国出现?
“在我一年前开始上网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我原来还有那么多和我一样‘在黑暗中诞生,在更黑暗的地方死去,让他们自生自灭,让法律和道德的铁臂击碎他们的幻想’的怪胎!我就这样招摇过市的爱上了一个男人!”
3月18日,一位同志者用**的而愤懑的文字参与了网络上的讨论。引发讨论的是这样一条新闻:《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于2001年4月20日出版发行。其中一项修订:同志不再被统划为病态。
尽管媒体普遍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同志在中国的非病理化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进步。但在代表民间声音的互联网上,近3000万的中国网民对此“褒贬不一”。
一种声音说:我们不能够对同性公民希望通过婚姻取得相关权利和义务的要求视而不见。
反对同志的声音针锋相对:“那部分受腐朽文化影响的人,用他们那点貌似科学的标准代替了道德标准。同志的文化遗传将给人类道德发展带来退化和堕落。如果同志们的生存价值观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在这个自以为素质最高的网络群体中,我看到了坚冰正闪首寒光,利刃正穿透心房。”一位同志者说。
科学:51例样本奠定基础
面对记者采访,参与《标准》修订工作的专家们无一例外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显然他们很清楚问题的敏感性。
陈彦方,中华精神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参与制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表述:
“假如一个人在个体的性发育过程中,他的性指向表现是同志,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我们精神科医生一般是这样看的:只要他不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对别人的社会无妨,我们并不认为他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不一定是异常的。但是假如这些人里边,因为性发育和性定向产生了心理障碍,比如他感到痛苦或忧郁,再或者,他希望把自已的性指向跟性发育的过程改变为朝向异性恋,需要我们帮助,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同志者发生了性心理障碍,这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这次修订被认为是中国精神卫生学界同国际接轨的举措之一。目前国际科学界一般认为:同志首先有先天基础,然后和出生18个月到36个月时建立的性别认同有关。人群中存在不同的性取向是自然现象。
在旧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同志还被放在性变态分目下的性指向障碍范围内。新版《标准》则强调同志性取向本身不作为疾病。修订之后关于同志的内容非常接近1994年出版的icd-10:《国际精神疾病分类》。
《标准》修订是作为卫生部的科研项目进行的。中华精神科学会秘书长邹义壮介绍:“这次修订有一个原则:要考虑与国际接轨,便于交流。另外也要实事求是地对侍自已的亚文化对精神病的影响。”
为了慎重对待中国国情,1996年10月,负责“同志分题”的北京回龙观医生开始了对51例样本的研究。
“开始我和普通老百姓的看法一样,我很难理解这样的生活方式。”刘华清说,他作为回龙观医院的门诊主任能与了样本现场测试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和他的样本们定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的心理状况、成长经历、个人背景。
“他们改变了我。除了喜欢同性之外,他们的为人处事,聪明才智和异性恋没有什么不同。”
最后的结论是:只有6人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这往往是因为无知和压力。他们一般文化比较低,从农村到大城市打工,这限制了他们对科学信息的吸收和对新生活的选择。因为周围压力,他们自卑矛盾,对自已认可不接受,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
舆论:公众认可需要时间
“同志非病理化”的消息在同志者中反应强烈。
童戈(笔名),社会身份是著名作家,在“两会”期间,和同志朋友聚会的时候听到了这个信息。“这个人群很敏感,那怕一个微小的事情都会关注。最近大家通过电话一直在说这件事,最终一个误区解开了。”
“我相信在这方面中国和世界接轨是早晚的事,但还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3月12日,青岛的同志者智同(化名)从当地晚报看到了这条消息。“这是个好消息,但对未来我并不很乐观。要人们认识、接受,还需要很长时间。”
这个调查多少验证了智同的担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即接受这一“科学结论”。新《标准》消息传出,一家网站立即推出“同志的是与非”专题,并在显要位置特设两个调查问卷。不到一天的时间已有超过6000人参与投票。第一个问题“你对同性的看法”,回答“很别扭”和“觉得恶心”的占了48.63%,超过了回答“可以理解”的47.05%。但对于一个具有相同意向的问题“如果你发现一个朋友有同志倾向,你会怎么跟他相处?”回答“和以前一样”的占69%。
张北川,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性健康中心教授,国内致力于同志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倡导将同志称为“同性”,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尊重。
张北川分析,持反对态度的主要是主流社会里受传统性价值观影响很大的异性恋者,或者他们受的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1443.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0994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