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0元假戒指 对付"感恩节逼婚"
当无名指上没有戒指时,甚至最自信的单身女性也惧怕回家时的羞愧感,担心受到失望的家人的指责。节假日会给众多单身女性带来压力,美国的单身女性也要面对这一心头之痛,她们称之为"感恩节逼婚"。
如今,一些美国女性会购买假的廉价"订婚戒指",只是为了防止父母和其他亲友的嘲笑和评价自己的单身状态。也许这听起来似乎是在逃避问题,但如果这能长久地堵住他们的嘴,同时你又不会被盘问"你交往了3年的男友怎么还不求婚",那这30美元的投资可够划算了。
希瑟今年31岁,是纽约的一名律师,由于她的母亲不断纠缠她的婚姻问题,单身的她都快要精神错乱了。她担心这种不断的唠叨不仅会使她精神失常,还会威胁到她与男友托尼的恋爱关系,她的母亲经常询问托尼是否想结婚。
"我花30美元买了个假戒指,这下她没得说了。戒指真管用,这次回家很愉快!"希瑟说。就在前年感恩节3个月后,希瑟有了真正的订婚戒指。托尼按照他们自己的时间表,在情人节这天向她求婚了,而希瑟的妈妈仍然一无所知。
英国:求助"内政部逼婚事务组"
英国"内政部逼婚事务组"由英国**外交部与内政部联合创立,其宗旨是帮助任何居住在英国境内的人们面对逼婚的难题。其官方网站上提供了随时可以拨打的求助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该事务组在网站上提供了详细的建议,以帮助不同的人群解决逼婚问题。
事实上,逼婚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英国**。尽管逼婚事务组近4年来每年处理的实际案例都未超过2000例,但官方研究显示,英国每年被逼婚者很可能多达5000至8000人,女性受害者居多。
通常情况下,女童或年轻女性被家人带往国外,然后被迫与她们从未见过面的男子结婚,以兑现两个家庭之间的承诺。负责人卡明女士日前向媒体透露,在事务组去年处理的1500多个案例中,有29%的受害者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为一名5岁女童。
近年来,英国男人也面临这样的困扰。据估计,英国每年大约有1万桩逼婚事件,其中20%被逼婚的是男性,80%的逼婚和男子的性取向有关。
日本:逼婚未果 改为代子相亲
日本社会目前已经陷入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而婚龄男女在婚姻问题上又多呈现出比较消极的状态,而这种"随你怎样,反正我不结婚"的坚定态度也让很多逼婚的父母逐渐心灰意冷起来。
东京都一家婚姻情报服务公司对大龄剩男剩女的父母展开了儿女婚姻情况的调查。受调查者中,认为"子女应该结婚"的父母仅为39.8%,这一结果较之1993年展开同类调查时92.5%的结果锐减。
当被问及父母是否与未婚子女就婚姻话题展开讨论时,情况不太乐观。选择了"态度比较消极"、"持否定态度"和"完全没有"的受访者中,身为母亲的占48%,而父亲则比例更高,达到69%。
此外,调查者设置了"如何看待子女独身的问题",以了解父母对未婚子女内心的了解程度。接受调查的父母中有32.3%的人认为应该是"尽管有机会遇到条件不错的对象,但并不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的对象",其次选择比较多的答案是"认为没必要结婚",选择比例达到32%。
所以,一方面日本大龄青年们打定主意将单身进行到底,另一方面父母和子女就结婚问题实在是难以沟通,最后那些仍然不肯放弃逼婚的家长只好"皇帝不急太监急",决定亲自出马,要代替孩子相到一个满意的对象。"代子相亲"宴会便在这类七旬老年人中流行开来。
"代子相亲"宴会是一个仅面向父母们的相亲宴会,组织者将参加者孩子的情况做成一本册子,里面主要记载他们的学历、职历、收入、婚姻状况等条件。父母们在宴会开始之前都会熟读这份册子,好在一开始就瞄准目标,然后双方父母根据条件先进行沟通,谈妥了最后才会"请出"自己的子女。
澳大利亚:逼婚最高坐牢7年
澳大利亚不久前出台了一项禁止逼婚的新法律草案。其中规定,用强制、威胁或欺骗等手段迫使他人在违反意愿的情况下结婚,将被视为违法,会受到惩罚。如果该草案顺利通过,那父母包办婚姻,强迫儿女嫁娶,将面临坐牢的惩罚。
据报道,这个草案的提出与近期的一个案子有关。不久前,一名16岁的澳大利亚少女将父母告上了法庭,称父母强迫她嫁给一名只见过一面的黎巴嫩男人。此前,澳大利亚**已接到多起牵涉未成年人在内的逼婚案。
澳大利亚妇女地位部长凯特·伊里斯说:"每个人都有权选择是否结婚以及与谁结婚……强迫某人结婚是对人权的践踏。"
自公布之日起,有关部门将就这项草案公开征求民众意见,法案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获得通过。依据该草案的规定,逼迫子女结婚的父母可能面临最高7年的有期徒刑,同时受害人可以申请经济赔偿。
实际上,澳大利亚一向不允许逼婚,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不同的文化、宗教、习俗融入,逼婚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偏远地区的女性更是因为社会地位低,受教育有限,没有能力反抗。
目前,澳**正努力开展相关培训,教一些女性重新认识婚姻以及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等,培养她们的新婚姻观。
这年头,未婚大龄男女青年没有准备两三个反逼婚策略还真不敢回家。网友"失败的小清新路线"贡献的一则攻略今年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被誉为"神回复":"惊闻我今天回京,全家人开始了‘啥时带个对象回家’的火力攻势。我淡定地抛出了杀手锏‘我对象还没离婚’,一屋子人面面相觑、沉默良久,开始改劝‘分手吧’。我一口答应,自我解围成功。"许多网友表示此招肯定管用,就是杀伤力过强,怕父母受不了这个**。
事实上,亲友的话语进攻容易应对,但父母黯然神伤、不言自明的担忧更是难以抵抗的"中国式逼婚"。
有人在微博话题"父母年关恐怖绝招"吐槽说,一朋友回老家过年,这次父母没催他,也不提这个话题。但默默地在他拖鞋旁多放了一双女式拖鞋,床上多放了一人份的枕头和被子。洗脸台上有杯子和牙刷,书桌上摆着几本女性时尚杂志,衣柜里还有女式睡衣。这人才回家一天,已经颤抖着说几乎要怀疑自己跟人冥婚过了。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让众网友大呼:"hold不住。"
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受"逼婚"所迫,这些未婚男女不得不早早打响"婚姻保卫战"。在恶战中,他们"腹背受敌":一方面要在人海中努力寻找总不出现的"另一半";而另一方面更要想方设法抵御父母的"逼婚"压力。
许多父母感叹,自己年轻的时候根本没有恋爱,只是找一个能和自己过日子的人结婚就幸福地走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太重视虚无缥缈的"爱情"了。而儿女们也会不服气地说,不要凑合过生活,必须找到"真爱"才结婚。
有研究婚姻制度的学者指出,当空间非常大的时候,人粘在一起过日子很重要,男女都倾向于找"生活伴侣";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粘在一起变成一件麻烦的事,没有情投意合的"精神伴侣"的婚姻对很多人来说成了负担。特别对于女性,经济独立意味着不需要通过结婚来找"长期饭票"。而像煮饭、换电灯泡这种以前定位为女人或男人所负责的家务劳动,找钟点工就能轻松"搞掂"。
时代的变迁的确影响着人们对婚姻的选择,认真选择人生伴侣也应该不是错误。也许,不敷衍、真诚地与父母沟通,比学各大门派的"反逼婚攻略"有用得多。至少,你们会更加了解彼此。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11312.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199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