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形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形婚故事 > 正文

为什么多半男同电影优质于女同电影

作者:一路同形更新日期:2014年7月31日
为什么多半男同电影优质于女同电影

  2013年《接近无限温暖的蓝》(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可以说是女同志电影打入主流的成功例子,除了获得多个国际奖项,亦引起坊间激烈回响。这部电影的成功令人不禁疑惑:为什么女同志电影那么罕见,叫好叫座的更是寥寥无几?

  社会上的恐同风气固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最终的问题还是钱作怪。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去年十一月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中电影编剧乔安娜·贝内克(Joanna Benecke)指出:“银幕上缺少女同志恋爱,可联系到较广的女性议题:无论女主角的性取向如何,我们都很难为女性电影找到投资者……全球的女同志电影人都面对这个难题。美国导演妮可·康恩(Nicole Conn)在1992年发表《克莱尔》(Claire of the Moon)后,一直创作高质素的女同电影,可是她的作品从没有在美国或英国的影院公映。”

  女同志在电影史上其实一直在转变。三十至六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固然要听命于“海斯法典”(Hays Code,美国电影业的审查制度),同志在银幕上的形象屡被扭曲。可惜,对同志有失实、误导甚至丑化描写的电影在“海斯法典”被废除后仍然存在。幸好从九十年代开始,有关女同志的电影开始多样化。《惊世狂花》(Bound, 1996)和《肏我》(Baise Moi, 2000)两部电影对暴力镜头毫不吝啬。相对而言,后来的女同志电影就显得比较温和。电影制作人可能为了催谷票房,所以电影偏向戏剧性现实主义多于奇想式的呈现,故事中的女孩多数在性觉醒期间喜欢上自己的好友。《同窗的爱》(Show Me Love / F**king Amal, 1998)和《拉拉向前冲》(My Friend From Faro, 2008)就是这类例子。这种关于青春期的性启蒙电影有时意味着爱上女人的女人会深陷于迷茫和羞愧之中,而“出柜”仍被视为承认自己另类、反叛的心理角力。

  近年渐多电影以女同志作故事主角,如《猴女》(She-Monkeys, 2011)、《爱上坏女孩》(Water Lilies, 2007)、《双镯之恋》(The Journey, 2004)、《婚礼之歌》(The Wedding Song, 2008)、《你是我的蕾丝边》(You Will Be Mine / Highly Strung, 2009)等等,描绘年轻女性勇于接纳自己的性取向,实属可喜的现象。有趣的是时至今日,除非考虑到直男这个潜在市场,主流电影中女同志的床戏很多时候仍是禁忌。大众对于女同志的性行为仍然非常好奇。或许是这个原故,《接近无限温暖的蓝》的床戏成了很多观众的焦点。

  如果关于出柜和女同志生活的电影能多点儿走积极乐观路线,年轻女性会不会对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身份更自在呢?女同电影要走进公众大概还差一步。诚心寄望电影投资者不要混淆社会风气和公众真正的需要,下决定时要有良心——这对正在寻觅鼓舞和自主的年轻女同志尤其重要。正如著名演员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在纪录片《电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 1995)中说:“我们要十分小心,因为梦想正由我们保管着。”

  来到尾声,就此介绍五部电影给年轻的女同志欣赏。当然,若你们有其他建议,请踊跃提出!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10927.html

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038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