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大学生,他们也是同志。他们把自己叫“大学生同志”,方便的时候就叫自己“大同
”。
从2003年10月起, 本报记者就开始关注,并调查走访了不少“大同”,获得了大量关于他们的故事。
2004年1月13日。黑夜,寒风。
重庆火车北站后面的一个居民区,记者和一个网名叫风中男孩的大学生赶到一个低矮的小屋时,门紧闭着,贴着耳朵可以听见里面微微的声响,尽管我们大声呼喊,门却始终不开。一种不详的预感让瘦弱的风中男孩突然来了力气。
他一脚踹开门,借着路灯的光,里面的一张旧木床、一摞课本最为显眼,掀开被子,微弱的灯光下依稀能看见一个男孩的身影。风中男孩“砰……”地点燃了打火机。旁边枕头前那个“安眠药”盒子显得特别刺眼。
一切都明白了,风中男孩背着那个男孩拼命往医院跑…… 爱与恨
风中男孩是记者在调查大学生同志群体中无意在重庆一个同志酒吧认识的。开始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大学生,和他熟悉后,他告诉我很多关于他的故事。
风中男孩一直不相信自己是同志,但他不能回避自己对男生的兴趣,从小学到高中,由于学习的压力,他这个倾向都一直没有暴露。三年前,他考上了重庆的一所大学,在学校里知道了很多关于寻找朋友的方法,通过网络他认识了邻校的男大学生“风中人”,通过不断聊天、交换照片,他们最后恋爱了。后来发生了在那所小屋子的同居。
“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风中男孩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虽然两个都是男孩,但是在自己的小屋,他们却享受着男女朋友的快乐,他们会相互送一些小礼物甚至会为对方喂饭。
但是幸福是短暂的。因为毕业,即将面临自己的新生活,风中男孩在经过长期的思考后,决定与“风中人”分手,但是“风中人”显然无法接受两年感情的一朝破灭,于是出现了前面的一幕。
事实上,像风中男孩与风中人所经历的情感在很多“大同”中都存在。在很多“大同”论坛上,记者经常看到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论坛上的一次调查中,记者发现,大约有6成的“大同”都有自己的固定伴侣,很多“大同”甚至愿意为自己的伴侣做出牺牲。但是对于他们感情的未来,更多的人表示了困惑,他们多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社会的偏见,只能在爱与痛中反复。
在记者的调查中,除了对情感的困惑之外,许多“大同”表示自己最担心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同志很难被社会所容忍,在大学校园里更困难。
“是的,我最怕别人知道我是‘同志’,我害怕别人鄙视的目光,如果我周围的人知道我是‘同志’,我肯定会马上退学。”一位大学生掩着自己的脸对记者轻声说。
在记者的调查走访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保护自己的重视,尽管我们一再保证不涉及个人问题,但是最后要见面之前,对方还是拒绝了采访。而一些愿意见面的人,也从来不让记者多看几眼,更别说拍照。他们往往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也不会暴露自己的学校。在和记者聊天之后,他们会很快消失。
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他们往往在白天要努力装成很正常。为了满足自己的倾向,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网上,因为通过网络他们可以交流自己的情感,甚至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伴侣。
很多人为了避免别人的闲话,他们有了伴侣会选择到学校外面租房过日子。
点与面
2004年2月28日下午,南京夫子庙附近的BB酒吧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这是一次酝酿了很久的聚会。
这次聚会的邀约来自“西祠胡同”一个叫“大学生同志”的讨论版。
聚会的发起人是一个网名叫“再回首恍然如梦”的南京大学生。他是这个版的斑竹。
很显然,这并不是“大学生同志”的第一次聚会。因为他们安排得太周到了。他们把时间安排在28日,是因为当天是周末,大家都不上学。安排在酒吧是因为天气。安排在下午,是因为下午酒吧的人比较少。另外,要求所有愿意来参加聚会的人能提前在网上打招呼,方便派人来接。这充分考虑了与会者的一些顾忌。
邀约帖子发出后,应者云集,很多人表示无论如何都会参加,一些实在无法参与的同志,大多对聚会表示祝福和对自己不能参加感到惋惜。
一位表示要参加这次聚会的大学生同志给本报记者留言说,他相信他们这次去的人一定不会太少,南京地区的很多大学生同志都可能去。
形式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chinagayles.com/article-10080.html
联系我们: | QQ:81585321 | 热线电话:0772-2827315
Copyright 2005 一路同形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路同形( www.chinagayles.com)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08383号-7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6号
Processed in 0.1143 second(s), 3 queries